首页 栏目2 海贼王542集

海贼王542集

金庸的名作《鹿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人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在金庸笔下的江湖中,陈近南的江湖地位极高,不仅武艺高强、鲜有敌手,而且拥有极高的声望。连成名极早的武林名宿归辛树夫妇,都对陈近南佩服无比。

电视剧《鹿鼎记》中的陈近南

在《鹿鼎记》中,陈近南亲口对徒弟韦小宝说:“为师的真名,叫做陈永华。”我们可以据此得知,台湾历史上的名臣陈永华,便是陈近南的原型。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历史中,陈永华都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忠诚拥护者。在郑氏家族占据台湾时,他不仅在经济建设上颇有建树,更是大力开发民智,从而得到了台湾居民发自内心的爱戴,还被尊称为“台湾诸葛亮”。

这个称号,与陈永华本人的契合度非常高。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之类的神机妙算实例,但却在经济建设上颇有心得,从而以巴蜀之地,与幅员辽阔的曹魏对峙了数十年之久。除此之外,诸葛亮一生清贫,其身后的遗产唯有几百颗桑树而已

千年之后的陈永华,无疑在这些方面,与诸葛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他并不会“凝血神抓”之类神奇的武功,却善于因地制宜建设经济,以及培养人才。同样以海岛弹丸之地,与敌人周旋了数十年。

我们若纵观历史,就会发现:每一次改朝换代的战争,都源于经济的崩溃,以及大范围的灾荒、饥饿与死亡。而经济的繁荣,则伴随着名垂青史、并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太平盛世。由此可见,经济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制约着一个王国的命运。

(一)海狼郑家

明清两朝的海运管制非常严格。明朝相对宽松一些,为了缓解财政压力,隆庆皇帝曾经打开海关,开放了与东洋、西洋的跨国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而清朝的大部分时间,则停留在闭关锁国的时代里。偌大的中国,只开放了广州一处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中国地大物博,就算关闭了跨国贸易,不同地区的民众也能互通有无,自给自足,其经济虽然发展迟缓,倒也不至于陷入崩溃。但清朝占据大陆地区后,困守台湾的郑氏家族,却不免有些坐不住了。台湾地狭民少,且自然资源远不如大陆。若断绝了与大陆的海上的贸易,恐怕经济会收到很大影响,综合实力也会严重受损。

但郑成功身为一个已经做了海贼王的男人,自然不会轻易屈服。在接受明王朝招安后,郑家父子凭借其坚船利炮,很快便将其他的海寇集团渐渐兼并,最终几乎垄断了闽东南——台湾一带的海上贸易。

郑芝龙的经历,和英国皇家舰队副司令德雷克颇为相似。他原本是一个恶贯满盈的海盗,却接受了英国皇室的招安,并手持女王颁布的“劫掠许可证”,光明正大地劫掠着西班牙的商船。十多年后,他更是率领英国皇家海军击溃了无敌舰队,从而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得益于德雷克这些出身低微,手段狠辣的“海上战狼”,英国得以开拓大量殖民地,并建立起了庞大的日不落帝国。但位于明清两朝的中国,却并无开拓世界的魄力。郑家父子生在了正确的时代,却生在了错误的地方

虽然如此,他们仍然是时代的领跑者。在清朝闭关锁国,大陆贸易陷入僵局后,郑成功先后开拓了东洋、西洋航线,他们不仅与日本、暹罗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还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大批的台湾货物卖到了欧洲

(二)重农抑商,实业兴邦

想在跨国贸易中赚到钱,就必须有充足的存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必须有充足的劳动力从事工业、农业生产,才能让贸易长期延续下去。

这也是封建王朝力主重农抑商的原因之一。若人人都浮躁不堪,总想一夜暴富,农田将会荒芜减产,一旦饥荒爆发,整个王朝都将彻底崩溃。

身为郑家的谋士,陈永华深知工商业的重要性。于是他身体力行,亲自率领军队屯田种植。根据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记载,陈永华“亲历南北二路各社,劝诸镇开垦,栽种五谷,蓄积粮模,插蔗煮糖,广备兴贩,于是年大丰熟,民亦殷足。

《台湾外纪》的原版记录

在经济渐渐发达后,普及基础教育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于是,陈永华在鼓励农耕之余,大力兴建学校,让台湾当地的子弟参与学习,并从中选拔贤能杰出者,使其成为台湾郑氏王朝的储备人才。

按照陈永华的人才选拔方式,三年进行两次州试,其中优胜者参加院试,院试中的优胜者进入太学。三年后将其最为优秀者,任命为台湾郑氏王朝的官员,从而实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目标。

《台湾外纪》的原版记录

陈永华的经济建设理念,直到如今也并不过时。无论劳动者,还是高学历人才,都是一个政权不可或缺的财富。而在教育的过程中,随着文盲数量的减少,民众识字率则会渐渐上升。整个社会劳动者的平均素质,也将随着这个过程稳步提升。

(三)论盐和糖的重要性

站在如今的角度来看,盐和蔗糖只是普通的调料,根本不算什么稀奇的东西。但在世界历史上,蔗糖一度是极受欢迎的贸易品,它为海上贸易者带来了极其丰厚的利润。而盐的地位更是不同凡响,甚至堪比战略物资——在古代的某些朝代,盐的贸易被中央政权牢牢垄断,一旦有人贩卖私盐,便会面临轻则下狱、重则处死的刑罚。

白糖是很受欢迎的商品

在郑氏家族开拓海外贸易时,白糖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根据日本岩生成一博士的计算,在1637年~1683年的这段时间里,台湾船队每年运往日本的砂糖数量,均高达上百万斤。而在交易量最大的1641年,砂糖交易量居然高达542万余斤。除了从暹罗、柬埔寨、广南等地输入的砂糖之外,其余的订单,便都压在了陈永华的肩上。

在同僚刘国轩的建议下,陈永华从福建引入大批甘蔗苗。拥有热带季风气候的台湾,恰好适合大量栽种甘蔗,可谓天时地利兼得。除此之外,陈永华大力鼓励百姓制糖,不仅争取了人和,还丰富了当地的经济品种,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经济条件。

台湾迄今仍然盛产甘蔗

解决了糖的问题,盐的问题同样迫在眉睫。陈永华学识渊博,自然知道盐的重要性。早在中国的商周时期,山东一带的先民,便已经掌握了制盐技术。诞生于商朝的寿光双王城盐灶遗址,便被复原到了山东博物馆,我们也得以通过这个复原版本的遗址,得以对昔日的制盐工地一窥究竟。延续千百年的制盐技术,使得齐鲁之地富庶多年,许多受封于此地的诸侯,也因此获益匪浅。

盐灶复原(实在没有好的角度哈)

但陈永华在率领台湾军民制盐时,却仍然遇到了工艺难题。因为制盐工艺落后,他们所做出的盐味道苦涩,几乎无法食用。陈永华则大刀阔斧地对制盐工艺进行改革,最终大幅度提升了盐的质量。根据《台湾通史》卷十八记载,“其法筑埕海隅,铺以碎砖,引水于池,俟其发卤,泼而晒之,即日可成。色白而咸,用功甚少。

《台湾通史》原文

在陈永华的苦心经营下,台湾本土的盐、糖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不仅满足了本土居民的需求,还盘活了台湾的贸易线,使其在跨国贸易中,赢得了极高的利润。“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经济活跃起来后,陈永华在台湾对教育的普及,也得以渐渐推广开来。因为其功勋卓著,兼是儿女亲家,这位“台湾诸葛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宠信和重用。

可惜陈永华生不逢时,在郑克塽夺权时期,他被冯锡范(历史上也不是个好鸟)一再挤兑,最终只得黯然辞职,并在同年病逝。这位盘活台湾经济的有功之臣,就这么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陈永华无疑是郑氏商业集团的坚强后盾。纵观郑氏家族统治台湾的二十余年里,他的贡献无可磨灭,整个台湾无人能出其右。

陈永华在农耕和教育方面的努力,无疑为民风永久性地施加了影响。当民众接受教化后,便更容易服从统治。另一方面,想要普及新的技术和思想,自然也比之前容易很多。

而他鼓励栽种甘蔗制糖,以及改善制盐工艺,无疑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气候和地缘条件。这种因地制宜的经济建设理念,完全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

后人并未忘记陈永华的卓越贡献,他的传说在民众间口耳相传,最终被神化为武功高强、仁德无双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而这背后,则折射出了普通民众,对这位一生操劳,鞠躬尽瘁的政治家的向往与怀念。

(完)

(渭水徐公,一个热爱看书和旅行的历史博主。欢迎你和我一起,走进更大的世界)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