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2 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会昌背景介绍

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会昌背景介绍

当下经济形势是比较严峻复杂的,我们个人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都受到影响,有些人心情郁闷,信心不足。在这个时候,重读毛主席的诗词,我们就能够在他的诗词中得到启发,找回信心。

1934年7月,毛主席在会昌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如果不了解毛主席写诗的时代背景,只是从诗文的表面字义来看,读者会认为这首诗是革命形势大好、主席心旷神怡的时候写的,因为全诗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读者甚至感受到了毛主席登山时候的那轻快的脚步和愉悦的心情。

登山是毛主席的一大爱好。他早年在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就经常和好友一起畅游湘江水,登临岳麓山。建国以后,他多次登上国内名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佳篇,诸如七律?庐山,七律?和周士钊同志等等。登山不仅磨炼他的身体,也锻炼了他的意志。

这首清平乐?会昌就是1934年7月,毛主席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首诗看似轻快,基调昂扬,语言雄奇,反映了毛主席一贯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实则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这就是毛主席诗词的高明之处,也是毛主席人格的伟大之处。

毛主席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革命正处于危机关头。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策划了第五次“围剿”。当时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并反对排斥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教条地提倡进行所谓“正规”战争,以阵地战、消耗战来对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采取了“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根据地损失惨重。而毛主席本人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被剥夺了兵权,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加上身体欠佳,心情十分苦闷。

这个时候毛主席虽然名义上还是中华苏维埃政府的主席,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即使如此,博古仍觉得他碍事,建议他去上海休养,李德则提议他去莫斯科休养。他们的意思当然是让毛主席走得越远越好。毛主席当然明白博古和李德的用意,坚持不离开苏区,而是到苏区的南线会昌一带去做调查研究。

正是毛主席这一极其负责任的举动,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果毛主席真的去了上海或者莫斯科,那么他就很可能参加不了长征,如果毛主席没有参加长征,那么红军在长征途中陷入绝境之时,哪里还有毛主席指挥四渡赤水、转败为胜的奇迹。

全诗的开篇——东方欲晓,就语出不凡。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毛主席看到的是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意志并不消沉。不仅如此,毛主席豪迈地宣称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历经艰难险阻,精神从未气馁。风景这边独好,更加表达出毛主席的乐观、豁达之情。

毛主席在会昌山上,不仅看到了会昌城外山峦起伏,而且思绪已经延伸到遥远的东海——颠连直接东溟。远处的南粤大地,树木茂盛,草木莽莽,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一个“指”字,动作清晰,跃然纸上。

这就是逆境中的毛主席。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