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2 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的后遗症

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的后遗症

据《日本经济新闻》9月16日报道,操纵天气是人类的夙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手段开始取代祈雨仪式。今后为了应对伴随气候变化而来的干旱天气,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将推进有关人工降雨的研究。

报道称,人类最早的人工降雨实验是在1946年进行的,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技术人员实施。工作人员驾驶飞机从云层上方撒下1.5公斤的干冰后,云层就出现了长方形的凹陷。这是因为,受到干冰刺激的云层中的水分变成冰粒掉落,到了地面就成了雨或雪。

报道指出,云具有受到轻微刺激会立即结冰的特性,是“过冷水”的集合。对云层喷撒干冰等粉末后,水分就会聚集起来,形成以粉末为核的冰粒,然后变大并降落。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原理。

在日本,九州电力公司等企业1947年开始进行人工降雨实验,目的是通过水力发电来满足战后的电力需求,因为水力发电是当时的主流发电方式。在开始火力发电和原子能发电后,人工降雨实验就偃旗息鼓了。但在干旱等因素导致对水的需求增加后,人们又开始关注人工降雨。

2005年,由于在通常的梅雨季连续出现晴天、雨量减少,西日本严重缺水。日本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内阁座谈会上询问:“难道就没有让雨降下来的方法吗?”其后,气象厅气象研究所等机构启动了人工降雨研究项目,决定在四国地区的早明浦水库开展实验,用直升机将细小的盐粒播撒到云层上,促使水滴变大,进而形成降雨。

报道称,这项实验是在2008年至2010年夏天进行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数据。由于没有设想要降下大雨,几乎没有对当地居民造成不便。2007年秋天,研究团队曾在水库周边地区召开说明会,向居民解释情况。居民担心这样做“会引发洪水”,但研究团队说:“只是短时间播撒少量的盐,实验目的并不是要形成大雨。”他们还告诉居民,在有暴雨预警时不会进行实验,因此得到了几乎所有地方政府的理解,只有位于早明浦水库上游的高知县大川村表示坚决反对。

当时担任大川村村长的合田司郎回忆反对的理由时说:“因为很害怕下大雨。”大川村位于山区的陡坡地带,之前曾多次遭受台风和暴雨侵袭。

最终,人工降雨实验避开了大川村,而在高知市、井之町、土佐町等地上空进行。不过,自开展实验的最后一年即2010年以后,早明浦水库降雨实验再也没有进行过。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人工降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再次受到关注。

为确保农业灌溉用水,美国和泰国正在进行相关实验。为了确保水源以培育替代石油的新产业,地处沙漠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由政府出面公开启动了国际研究项目。

来源:参考消息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