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2 屠呦呦曾以身试药 屠呦呦借鉴了哪本书

屠呦呦曾以身试药 屠呦呦借鉴了哪本书

“青蒿素属于集体科研成果,并不属于她个人!”

诺贝尔颁奖台下,一群人开始大声起哄,无限质疑着屠呦呦的成就。

而青蒿素的发现离不开屠呦呦的付出,她是第一个从中草药中发现,并提取了特效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使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上世纪40年代的3000万减少至零,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而就是取得了如此丰功伟绩的人,国内、业内却无限质疑屠呦呦的成就。

那为何她做出如此大的成就却依旧饱受质疑呢?

01

提起这个奖项,还要从疟疾说起。

疟疾这种顽疾,就是感染了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以蚊虫为主要传播途径。

而且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长,远远超过了人类存在的时间。

人一旦感染,会出现反复的高热、寒战、大量出汗,肝脾肿大、贫血,24小时得不到有效治疗,就会发展成重大疾病,危及生命。

一直到1820年,法国药学家皮埃尔,从金鸡纳树皮中发现一种药物,叫做金鸡纳霜,后被称为奎宁,拯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随后在卫生方面进行改进,杀虫卵,灭幼虫措施的实施,以及特效药的使用,我国疟疾防控水平和救治技能明显提升,疾病负荷大幅度降低。这时,其他国家也向我国求助。

正在欣慰之际,特效药奎宁却出现了抗药性。一时间,全球疟疾人数再次飙升。

遭遇内忧外患,1967年5月23日,国家组织了60多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疟疾,制定了三年科研规划。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临危受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届时,刚满38岁有着中西医学业背景的屠呦呦被授予大任,担任“523工作组”抗疟课题组组长。

科学家们在不断努力,而病毒也在不停的变异,肆意侵袭。

彼时的越南战争中,比炮弹更可怕的就是疟疾,不知道夺去了多少条人命,令人闻风丧胆。

1970年,我国疟疾也大爆发,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

02

面对如此困扰人类的顽固疾病,身处523项目的屠呦呦选择迎难而上。

即使一次次的实验失败,但她并没有气馁。依旧夜以继日,反复的查阅古籍经典。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她发现,古代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段记录,“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突然意识到,是温度有问题,为什么这里是绞汁,不同于平常的高温水煎服?肯定是的,高温会破坏它的有效成分。

正是低温提取的这个思路,让研究峰回路转。

一直到1971年10月,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方式,青蒿提取物第191号样品(同样的青蒿提取物前面已经做了100多个样品都没成功)出现了对疟疾100%的抑制率!

随着科研成果进一步优化,科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临床药物毒性实验测试,在参与实验的30只狗狗中出现了一例毒性反应,提取物的安全性也因此遭到了质疑。

质疑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动物有毒副作用,对人体有多少毒副作用?第二、.到底用多少剂量才是安全的?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确保提取物的稳定性,用在人体究竟如何?谁都不知道。就在大家沉思的时候,屠呦呦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来亲测药性。”

同事郎林福和岳凤先对她的举动既感动又敬佩,随即表示:“我们也要加入,亲测药性。”领导表示此事重大,需要斟酌,申报上级再说。

当丈夫知道妻子的决定后,他表示:“屠呦呦你那身体状况不合格,背上的皮疹起了又消,消了又起,最近吃饭米粒都数的过来的,你还流鼻血呢。我身体好,如果需要志愿者,算我一个,我替你。”屠呦呦打趣道:“我身体好着呢,再说还轮不到你,谁有资格?得体检完了由所里的领导决定。”

经他们再三陈情,获上级批准后,经过一个疗程(7天)的连续加大剂量,参与测试的屠呦呦、郎林福和岳凤先的身体状况良好,提取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极小,随后扩大范围在30例临床病人实验均获得成功。

1973年,屠呦呦亲自携药,去往海南昌江疟区救人,均取得良好效果,随即药物开始了批量生产。

由于长时间处于易挥发的乙醚环境中,屠呦呦得了严重的肝炎。但她没有任何抱怨,始终抱着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是要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的观念,这是她的初心,也是她的使命。

03

但屠呦呦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可她也是一位平凡的母亲。

为了搞好科研工作,经常忙起来便忘记了孩子,有时候到深夜才意识到忘记接孩子放学,幸亏体贴的丈夫对她的工作充分理解和支持,因为了解她的性格,便时常默默的补了空缺。

后来,由于丈夫因工作外调,屠呦呦只能无奈的把大女儿李敏送到全托班,小女儿李军放到自己母亲家里,三四年才有时间去看她们一次。

长大后的李军回忆说:“小时候对父母很陌生,就觉得只是个称呼而已,当时实在不能理解,他们为了科学,为了事业,怎么会疯狂到如此地步。”

而当时的屠呦呦也确实一直觉得,她所热爱的事业第一,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要为抗疟任务的顺利进行而妥协。

曾多少次,她是一边自责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一边顶着压力攻克一道道难关。这其中的心酸只有经历过的人能够感同身受。

04

付出了这么多,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内心自然是欣喜的。

没想到,1996年8月,屠呦呦受邀出席,并领取了“年度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青蒿素奖”,作为十大获奖人之一发言,介绍发现的过程时,遭到会场里一位业内科学家当场责难,他大声地叫喊道:“抗疟成果不属于任何科研单位,更不属于某个人的成绩,而是要归功于523这个项目。”

而内心坦然的屠呦呦也明确表示:“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

2015年,在瑞典诺奖的新闻发布会上,深谋远虑屠呦呦多次提到自己工作尚未完成。

她说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是,疟疾可能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因为有过前车之鉴,所以很担心在下一个十年或者哪个未知节点,万一再次泛滥成灾,该如何应对?特别是在落后的非洲地区,呼吁大家要更加关注,做好防护,共同努力抗击疟疾。

诺贝尔获奖感言中,屠呦呦感谢了所有人,唯独没有感谢自己,她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她的格局也足以让那些抨击她的人顶礼膜拜,羞愧难当!

对于获得的92万美元(约265万人民币)诺贝尔奖金,她仅仅扣除了一小部分,用于家人和自己往返颁奖典礼的差旅费用,其中的100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了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用于培养和鼓励医学部的年轻人。其余的用于科研事业。

05

如此廉洁奉公,那些抨击屠呦呦的人到底居心何在?

这是对人性的丑恶淋漓尽致的展现,眼红病自古难治,本来自己同胞获取诺贝尔奖,标志着中国的科研技术得到了国际认可,是中国人集体亮相的好时机,可有的人偏偏就是要啪啪打自己的脸。

屠呦呦在专业技术水平上战胜了国际最顶尖的同行,但她似乎永远得不到国内同行和科学官僚的认可,他们认为有背景、学历、资历、名气大的人才配得此殊荣。谁要不具备这些,就是僭越。

屠呦呦也曾公开表示:“我只想老实本分的做学问,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把研究的课题做完善,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如今的她也已经八十几岁了,她也还在幕后为科研事业做出属于她的贡献。

06

孔子曾经说过:观其言,察其行,知其底,方识其人。

屠呦呦的言行,时刻诠释着一个科研工作者心系人间疾苦,不为钱权名利所困。

人尽其才,毕竟,只有自己做出踏踏实实的成绩,才能被人铭记。

想必国家还有很多跟屠呦呦一样精进、专注的科学家,在不同的领域闪耀着光芒,为国家、社会默默的做出贡献,他们才是全人类的瑰宝,值得我们供养和呵护。

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屠呦呦一样的人物出现,这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因为我们都是社会自然人,也是父母,也有孩子,希望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中。

作者:云汐

编辑:子兮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2019年10月4日《屠呦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2】《澎湃新闻》2020-03-11 致敬!屠呦呦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3】《中国新闻网》2021年6月30日 《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对中国和世界都是好消息》

【4】《北京大学医学部》2022年4月26日《致敬屠呦呦!“中国小草”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