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7 蓝色小矛骑兵 骑兵球赎电影

蓝色小矛骑兵 骑兵球赎电影

长矛是古代最常见的武器之一,也是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军队一直装备的武器,从结构上说,一柄商代的长矛和一柄清代的长矛没有明显的区别,都是由骹装的矛头、木柄和鐏组成。

▲辽金时期铁矛头,大庆博物馆藏

但在细节上,不同时期的长矛却各有不同。

以矛头为例,不同时期的矛头形状太小各异。在青铜时代,矛头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轻量化,进入铁器时代后,普通士兵使用的矛头开始变大变重,同时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造型复杂的矛头。进入火器时代后,矛头的发展路线一分为二,即普通士兵使用的矛头外形趋于简单,重量也越来越轻;与此同时,开始出现各种造型复杂,具备多种功能的矛头。

▲战国青铜矛,枣阳九连墩一号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中国人使用长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矛头的材质有石质、骨质、木材等多种材质。在原始社会,矛头和木柄的组装方式以劈缝捆绑为主,即先在木棒上劈出一条缝,然后将矛头插入,再用绳索将矛头和木柄扎紧。

中国出土了不少原始社会时期的矛头,这些矛头的外形大多数为宽窄不等的柳叶形,其中部分矛头为了便于捆绑,会在底部制出梃。

原始社会的矛头和箭镞的外形大同小异,两者只有大小之分,其他方面区别不大。有人认为,原始人先发明了弓箭,某次搏斗时,原始人无意间捡起地上的箭矢当做武器,取得胜利后,据此灵感发明了矛。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东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都出土过不少原始矛头,有石、骨、木等材质,长度在10~20cm之间;大连也出土过很多石矛,其中大嘴子遗址出土过38件石矛,长度在10~15cm之间。不过当时的石矛也并非都很小,大连出土过长达48cm的石矛头,以及连柄制成、长达120cm的石矛,这些超大石矛头质地轻薄,应该属于礼器。

▲新石器时代桂叶形石矛头,萝北县名山镇出土,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铸造武器,早期的青铜矛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矛头的造型,外观为柳叶状。这些矛头有单耳、双耳、无耳之分,矛头上之所以要铸出耳,是为了穿系绳索,早期的矛头仅仅是简单的套装在柄上,搏斗时比较容易脱落,为了加固,人们想出了两种办法,一种是用绳索将矛头和木柄捆绑在一起,一种是在骹上设出钉孔,用铆钉讲矛头和柄固定在一起,无耳的青铜矛不少都设有钉孔,便是出于这种考虑。整体上说,北方的青铜矛多设钉孔,南方的青铜矛多有双耳。

▲商代柳叶矛,国家博物馆藏

这种柳叶形矛头一直被使用到商代中期,柳叶形矛头外形尖锐,以至于矛身略显单薄,容易折断。到了商代中期,柳叶矛的外形开始发生变化,矛叶基部变宽了许多,矛叶整体呈等腰三角形,这种矛头不容易折断,但是由于矛体宽大,穿刺力又有所下降。商末时期,三角叶矛在保留宽叶特点的同时,前段收锋,矛头整体呈圭首形,这样既保证了穿刺力,又不易折断。

▲商代青铜矛,自左至右分别为圭首形矛头、三角叶矛头、亚腰尖叶矛头,山东博物馆藏

另外,在商末时期,还出现了一种亚腰尖叶矛头,这种矛头的銎孔较浅,矛叶基部留有穿系绳索的孔。

存世的商代矛头实物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亚腰尖叶矛和双耳三角形矛,其中亚腰尖叶矛的数量少于双耳三角形矛。

▲商代亚腰尖叶青铜矛,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时期的青铜矛形制与商代类似,但出土文物中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亚腰形矛头,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双耳柳叶矛。和商代相比,西周时期的柳叶矛矛叶厚度较大。

▲西周青铜矛,霸伯墓地出土

除了柳叶矛之外,当时还存在一些其他形制的矛头,例如江淮地区的部分青铜矛就颇具地方特色,特点是矛叶基部带有倒刺,銎口内陷,部分銎口内陷至燕尾状,多为单耳。江淮地区水网纵横,渔业发达,有人认为这种矛头便是由鱼镖进化而来的。

▲西周青铜矛

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矛头长度大多为20~30cm,小于20cm的和大于30cm的都不多,东周时期,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矛头的形状也在慢慢变化,以柳叶矛为例,发展趋势是逐渐窄小化,与此同时,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造型特殊的矛头,如三棱状和四棱状的矛头。

上文中所述的江淮地区的矛头在春秋时期也在不断变化,最终当地演化出一种亚腰收锋的矛头,一度比较流行,和柳叶矛相同,亚腰收锋矛的发展趋势也是逐渐窄小,同时亚腰外形越来越不明显。

▲战国青铜矛,安徽博物馆藏

春秋末到战国初,中国的青铜矛头发展成熟,典型的成熟矛头具备以下特征:矛头短小,矛脊和矛叶没有明显区别,刃部平直,叶部较窄,有血槽,骹延伸到矛叶中部。

这种矛被称为窄体矛,广泛流行于南北各地,不同地方的窄体矛外形上略有区别,例如江淮地区的窄体矛矛叶略显宽大,矛叶基部圆滑,还保留着部分亚腰收锋矛的特征。

▲战国铁矛,军事博物馆藏

战国末期,中国开始出现铁矛,因为钢铁的强度更大,因此铁矛的外形一般较为窄长,例如燕下都出土过一些铁矛,均为长骹窄叶造型。

▲秦代广衍铭青铜矛,秦俑坑出土

现存的秦代兵器多出土于兵马俑坑,秦代的矛头与战国时期北方成熟矛头类似,长度多在15cm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在东周时期,戟是重要的武器,早期的戟由矛头和戈头组装而成,戟刺便是矛头,但后期的戟开始使用独立设计的戟刺,这些戟刺除了外形短小外,与矛头并无明显区别,因此如果出土资料流失的话,很难分辨。有人认为秦代的武器以戟为主,很少装备长矛,秦俑坑中出土的矛头实际上都是戟刺。

▲汉代青铜矛,徐州博物馆藏

西汉时期,青铜矛头的使用量仍然很大,长度多在10~20cm之间,造型与与战国时期类似。当时铁矛已经开始普及,西汉铁矛普遍长骹窄叶,整体发展趋势是加长加重,长安武库出土过一批矛头,长度在22~25cm之间,湖南资兴出土过长48.5cm的铁矛,福建崇安城村东汉铁矛残长58cm,四川金堂焦山东汉铁矛长度为84cm。

▲汉代铁矛,徐州博物馆藏

当时还有一些造型特殊的铁矛,如骹部细长的铁矛,被称为鹤厀,带有小枝的铁矛,被称为鈎釨。

▲东汉铁矛,绵阳双碑白虎嘴崖墓出土,绵阳博物馆藏

汉代还有有一种区别于普通长矛的矛,被称为鋋,不少典籍中说鋋是铁柄小矛,从出土实物来看,鋋有铁柄的,也有竹木柄的,其共同特征是矛头较为细长。

▲汉代铁鋋,徐州博物馆藏

制造日期处于三国到五代的矛头存世量很少,而这段时期内也没有留下足够的关于矛头形制的图文资料,因此很难就矛头在这一段时期的发展做出系统性研究。笔者所见的文物资料里,仅有数件矛头制造于这段时期,如四川昭化出土的南北朝铁矛,长30cm,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出土的隋矛,长39.9cm,这两件矛头的造型都比较简练,与汉代铁矛造型有一定差异。

隋唐时期,矛开始改称为枪,笔者未见唐朝矛头的实物,仅有若干件唐代时期渤海国的矛头可供参考。

从壁画上看,南北朝至唐代的枪头与后世的枪头已经非常接近,大多呈菱形或剑形,这种剑形矛头在唐代渤海国墓地曾经出土过一件。

▲辽代错银铁矛,赤峰大营子辽国驸马墓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宋代首次出现了带有详细插图的兵书,因此宋代的枪头形制十分清楚。据武经总要记载,宋军装备三种骑兵用枪,即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五种步兵用枪,即素木枪、鸦颈枪、锥枪、太宁笔枪、捣马突枪;四种攻城用枪,即短刃枪、短锥枪、抓枪、蒺藜枪、拐枪;一种演练用枪,即槌枪;三种守城用枪,即拐突枪,拐刃枪,抓枪。

▲南宋铁矛

从插图上看,单钩枪枪头为带有倒钩的尖锐造型,太宁笔枪枪头为类似于毛笔头的圆锥造型。双钩枪、环子枪、短刃枪、短锥枪、攻城抓枪、守城抓枪、拐枪的枪头类似于剑形,其中短刃枪枪头枪杆均无尖刺,攻城抓枪枪头无尖刺,枪杆接近枪头一端装有成排的倒刺。除了这三种枪外,剩下的几种剑形枪头上都铸有尖刺,其中短锥枪的尖刺朝前外,其余均为尖刺向后的倒刺。

素木枪、鸦颈枪、锥枪、捣马突枪、拐突枪、拐刃枪的枪头均为带有孑刺的细长锥形,蒺藜枪的枪头带有孑刺,但外形接近菱形,同时枪杆接近枪头一端装有成排的倒刺。

▲自左至右,倒钩枪头、钩镰枪、铁矛,均为宋代产物,徐州博物馆藏

宋代的这些枪里面,不少枪在枪柄靠近枪头的部位安装尖刺,这些尖刺除了可以提升攻击力之外,还能防止敌军用手来夺枪头,太宁笔枪的枪头下面安装了一个带有利刃的圆盘,也是出于相同目的的考虑。

▲金代铁矛,黑龙江博物馆藏

两宋时期,中国陷入分裂,辽金先后立于北方,从现有实物来看,辽国的矛头有多种造型,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矛头的矛叶为长柳叶形,骹较长,骹口末端不少铸有圆形凸棱,另外辽国有一种骹和叶区分不明显,整体造型自骹口向上变窄的矛头也比较有特色,这种类型的矛头在唐代即有渤海国地区出土,和出土的辽国矛头相比,金国矛头种类较少,大多呈长骹窄叶的柳叶形,也有其他造型者,长度在二三十厘米不等。

▲唐代渤海国铁矛,黑龙江宁安市渤海上京两圈府遗址出土,黑龙江博物馆藏

元代出土的文物较少,由于蒙古人曾经远征各国,所以元军的武器装备里可能包含带有多国文化特色的器具,考虑到元朝的主体疆域还是继承于南宋和金国,因此元军的常备武器应该继承了宋金两朝的形制。首都博物馆曾经展出过若干件元代的武器装备,其中有一件长骹窄叶铁矛,与国内出土的宋金时期矛头造型颇为相似。

▲元代铁矛,首都博物馆展示

明代军队流行使用短小枪头的长枪,小枪头由于形似柳叶,因此这种枪又被称为柳叶枪。

程冲斗的《长枪法选》中提到:枪头以轻便为佳,重量最好不超过37.2g,枪头的理想数据为:长11.2cm、厚脊薄刃、刃长4.8cm、骹长6.4cm;何良臣的《阵纪》中提到:优秀的枪头应该同时具备短、利、轻三个特点。

当时的枪头也有多种造型。

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说,明代枪头有鸭嘴型,细刀型,尖分两刃型等不同形制,从插图上看,鸭嘴型枪头外形类似于菠菜叶,细刀型枪头外形类似于短剑,尖分两刃型枪头的外形类似于带有倒刺的箭镞。

胡宗宪主编的《筹海图编》中也有长枪的插图,枪头带有多个孑刺,造型与宋代的素木枪和鸦颈枪类似。

明清小说中常有“丈八蛇矛”一说,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也经常将枪头弯曲如波浪状的长枪附会为丈八蛇矛。但实际上,所谓的蛇矛,指的是马槊,即骑兵使用的长枪,丈八指的是尺寸,“蛇”则是形容它在大将手中像毒蛇一样灵活。

不过这种枪头弯曲如波浪状的长枪确实存在过,武备志中称其为“古矛枪”,存世实物也有多件,均为明清时期产物。

▲明代铁矛头,山东博物馆藏

当时还存在一些特殊形状的枪头。

《练兵实纪》中提到过一种骑兵使用的线枪,枪头长64cm,柄长224cm,直径3.2cm;枪头两面起脊,两边有刃,枪锋薄利,锋及左右刃皆为钢制;枪头截面为菱形,枪头接近枪锋处先变宽,然后收窄至枪锋。这种线枪因为穿透力强,又名透甲枪。

四镇三关志和武备志中记载有多种特种枪头,有带有倒钩的钩镰枪,小枝形状相当于把钩镰枪的钩反转向上的龙刀枪,枪头为带有铁钩的短刀状的铁钩枪,带有多个铁钩的钩枪等。

▲明代铁钩枪,徐州博物馆藏

到了清代,长枪延续了明代长枪小枪头的特征,包世臣的《齐民四术》中说到:枪头长度最好不要超过6.4cm,重量最好不要超过37.3g。

▲清代铁矛,沈阳故宫藏

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有16种长枪,其中绿营梨花枪、绿营火镰枪是带有锋刃的灼烧性长柄火器,绿营钩镰枪、绿营双钩镰枪、绿营蛇镰枪、绿营雁翎枪、绿营十字镰枪、绿营火焰枪是枪头造型特殊的特种用枪,虎枪是打猎用的武器,健锐营长枪、护军骁骑长枪、绿营长枪、绿营矛、绿营虎牙枪、绿营钉枪、绿营手枪则都是造型简单的普通长枪。

▲清代铁枪头,徐州博物馆藏

皇朝礼器图式是政府制定的规范,但古代社会的执行力有限,因此当时军中的枪头应该也不会严格按照图式来制造,由于明清两代都流行小枪头,因此这些不合规范的枪头的尺寸应该也不会太大。

清代不少枪头都带有小枝,小枝有月牙形、倒钩形等不同造型。其中带有月牙形小枝的枪头与戟形似(小枝较大时尤其如此),有人直接称呼其为戟,也有人认为这种武器属于一类特殊的枪,称其为挂月枪。

本文首发于搜索号“冷兵器研究所”,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