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2 九州生气恃风雷 九州生气恃风雷译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 九州生气恃风雷译文

又是一年一度大学毕业就业季,然而个别单位、集团以“出身”来定薪,“唯学历”的做法无疑有“学历歧视”嫌疑。企业招聘员工时,“薪资按学校标价”看似有点道理,但其实考虑实在欠妥,眼光不够长远,长此以住,既对企业发展不利,更影响大学生就业公平,实不可取。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招聘“非211、985院校的不要”、“非重点大学的不要”已成为一种“惯性”,重学历轻能力的“歧视”性做法严重挫伤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不仅不利于社会选拔多样化人才,也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更会对实现高等教育结果公平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学历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并不能代表全部,更不能代表一定能胜任某项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只凭学历选人,很有可能会与具有真才实学和真正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优秀人才擦肩而过,反而得不偿失。

目前,我国现行的教育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导,而学历教育依然按等级来分配教育资源。除了国家重点院校外,“211”、“985”之类的省、部属重点院校垄断了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在人才培训格局中具有优势地位,也导致了部分企业“择校聘用”。企业“按校起薪”,扭曲了人才评价的公平纬度,反映出了教育资源投入失衡的弊端,亟需得到纠正。

一方面,高等教育要加快改革步伐,平衡教育资源分配,做到消除差别,均衡发展。优化完善高等教育评估、激励机制,建立起动态进退的考核体系,彻底打破“985”、“211”高校一成不变的格局,促进高校之间你追我赶、优胜劣汰,破除用人单位唯名校不要的迷信,进而消除高校出身身份歧视。

另一方面,行业与企业应按照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人才评价与选用体系,打造凭能力定薪酬的良性机制,用综合、长远的人才评价杠杆撬动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回归理性。(方红城)

编辑:zzb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