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6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56民族中最恐怖的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56民族中最恐怖的民族

李筱文

黄勇

王红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来到广州务工、经商、学习,广州也逐渐成为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城市之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广州的包容与开放不断吸引着各少数民族聚在广州,在这座南方花城盛开56朵民族之花。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今年65岁的李筱文已经退休五年,“有句话叫退休不退志。”李筱文笑着介绍,她如今还担任着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会长的职务,仍然在为广州的少数民族事业而努力。 在穗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 李筱文家乡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是一名瑶族同胞。1977年恢复高考后,她顺利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李筱文回忆,由于当时她是县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县里在电影院的礼堂专门贴上了“光荣榜”,“由于中央民族学院录取是提前批录取,所以我所在的县城早就传出了消息,当时去县里人事局帮我拿到入学通知书的二哥比我还开心。” 1982年大学毕业后,李筱文被分配到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现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她告诉记者,和她一起分配到广东的共有三位同学,其中一个在教师岗位,她和另一位同学则进入了研究岗位,后来那位同学转岗到了行政单位。 李筱文告诉记者,当时她来到广州的月工资也只有四十多元,后来慢慢涨到几百元。她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包括一些边疆地区、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同胞都来到广州务工、经商、学习,广州也逐渐成了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城市之一。 据了解,改革开放后,广州中心城市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在穗少数民族人口逐步增加,从1953年4582人、1964年9231人、1982年13006人、1990年23614人,到2000年猛增至138873人,比1990年增加4.88倍,比1953年增加29.31倍;到2010年增至212874人,比2000年增加0.53倍;到2020年增加至82.7万人,比2010年增加2.88倍。 而在广州的民族成分方面,1990年有43个,2000年有53个,至2010年,广州市56个民族族别齐全。 “亲情+乡情链”其乐融融 谈及在穗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李筱文介绍,来到广州的少数民族大多是呈“亲情加乡情链”形式分散分布。她举例说,在华师大服务的土家族同胞,大多是负责校园内的卫生整洁、园林护理等工作,是以“老乡带老乡”的方式聚集起来。“而在海珠区这边的部分环卫工人,也是湖南土家族的亲戚加老乡汇集在一起。” 而广州其他区域的少数民族同样呈现“亲情+乡情链”的分布形式。比如一个瑶族同胞在某企业工作很顺利,待遇不错,他就会把情况介绍给其他同族老乡,一个传一个,将身边亲戚朋友都介绍到这家企业来,“这是一个习惯,链接一起过来的亲戚老乡都会相互帮助,相互照顾。” 李筱文告诉记者,其实有些企业家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所以也会有意识地招纳贤才,把少数民族同胞引入广州,他们那种天然的民族感情来得很真实、很淳朴。 由于来穗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相对集中,在文化习俗方面也会有比较好的保留和传承。李筱文介绍,比如朝鲜族做泡菜和打糕的习俗就一直保留得很好。番禺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还专门举办朝鲜族泡菜节,并邀请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民族节日,一起做泡菜、做打糕,一起跳长鼓舞、打秋千,少数民族间的交往其乐融融。 广州已是“第二故乡” 来广州已近十五年的王红将广州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她当年随着马帮从云南来到广州的那一刻,就已经喜欢上了这座沿海城市。 2006年7月,云南马帮进京之旅抵达广州,在芳村南方茶叶市场附近的空地上,搭起了一座100多米长的马棚,99匹滇马一字排开,场面蔚为壮观。 今年52岁的王红就是当年马帮随行的人员之一,民族为拉祜族。“我当时在党校工作,后来随着马帮一路进京,不但喜欢上了普洱茶,也喜欢上了广州。”王红回忆,当年宣传普洱茶来到广州之后,广州当地的企业家对普洱茶也非常认可,她也因此认识了一些爱茶的朋友。“那时候的感受就是广州人特别热情。” “广州是沿海发达地区,购买力也比较强。”王红说,加上当时刚刚兴起对普洱茶的热爱,所以她也就辞掉了原有的工作,来到广州开始经商。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来穗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广州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最快、增幅最大的城市之一。 “这么多年来,我也有不少家乡的亲戚朋友来到广州,后来陆陆续续有些人回去了,但是我舍不得离开。”王红坦言,广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她已经舍不得这里熟悉的一草一木。 带领家乡村民脱贫致富 “刚刚来到广州时也会有些气候上的不适应,因为云南是冬暖夏凉的。”王红说,但是随着生意忙碌了起来,她也逐渐习惯了这里的天气,觉得蛮好的,一年四季都是绿意盎然。 “这些年来,我如果不在云南的茶山上,就一定在广州。”王红告诉记者,她家乡是云南勐海的古茶村,刚来到广州时她家乡还是很贫困的,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家乡的村民都通过茶叶种植盖上了新楼房,小村庄也都建得非常漂亮,村里到处都是鸟语花香。“以前有客户到我们村子里,都不太好意思招待他们,因为家里没什么好吃的。”但是现在客户再到村子里,不但有好酒好肉招待,而且一摆就是十多道菜。“我很幸运能够让家乡的茶叶在广州落脚,也通过家乡的茶叶带动家乡的人们致富。”王红感慨道。 她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在广州的外地人、少数民族,她感受不到任何隔阂,反而是感到广州人都很关心自己。“有时候我会到其他地方参加展会,往往却都是广州的朋友首先去我们展位买茶叶,正是这种亲切感,才让我决定在广州落脚、发展。”王红说,在广州不会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而感到有任何不同,而是真正地像“一家人”般包容。 她告诉记者,广州琳琅满目的味道也深深吸引着她,酸辣香甜都能够在广州体会到,所以她也没有对广州有任何“生疏感”,反而觉得这里是“第二故乡”,每年来来回回在广州与家乡之间奔波,已经成为王红的固定生活方式。 “新广州人”眼中的广州 今年49岁的黄勇,则将自己作为“新广州人”的视角编著到了书本当中,2010年出版的《大美广州》,他就是编著者之一。 “我老家是湖南怀化新晃侗族自治县,我是侗族人。”黄勇告诉记者,他1998年来到广州,直到成为荔湾区文物管理所所长之后,才真正开始研究广州的历史文化。 黄勇告诉记者,自己很幸运来到了广州,来到文化部门从事文史方面的工作。他介绍,广州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随着城市不断扩大,开展对外贸易的集中区域也经历了一个向西、向南发展的过程,终于在明代来到怀远驿,清代来到十三行,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西关文化、广府文化就是在这些贸易活动中形成、发展的,“通过对区域文史资料的学习,我受益良多,也特别感恩这座城市。” 黄勇表示,正是得益于对外贸易,广州也成了一个包容的城市。“秦汉时期波斯人来到广州,唐宋时期许多阿拉伯人也来到广州,到明清时期又有许多欧洲人来到广州。广州就是这样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只要大家有做生意的机会,或者为它服务,就能够被这座城市包容进去。” 黄勇告诉记者,他非常欣赏苏东坡在《定风波》中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表示,许多人都像他一样,来到广州后不断地成为“新广州人”。“广州的文化有足够的包容力,能够让大家在这里安定下来。” 冲在抗疫一线表达感恩 “除了填写履历的时候,民族一栏写‘侗’族时,偶尔有同事会问起这字怎么读之外,基本上我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少数民族。”黄勇说,每每遇到这种时候,他就会开玩笑地告诉同事,这字念“洞”,意为“住在山洞里”。 黄勇说,他的生活习惯、节日风俗等与汉族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这应该就是民族交融的体现。”近年来他也会经常参加一些侗族同胞组织的活动,自己也努力去学习和尝试。“侗族大歌还是很悠久的,而且比较壮阔。” 随后他给记者举了苏东坡的例子:苏东坡当年流放过来岭南,可能心理压力比我们一般人大,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热爱他所在的城市。“我们同样如此,能够在这座城市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也更应该感恩这里。” 本轮疫情期间,黄勇也成为社区“三人小组”的一员,与其他“战友”一起冲锋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用实践证明他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热爱与感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走过了许多城市,我觉得广州是一座包容大度的城市,能够接纳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李筱文说,当各个少数民族来到广州之后,不断在交流交往中彰显自己民族的特性,如服装、饮食、语言、风俗习惯,像朝鲜族的打糕、回族的拉面,还有瑶族的盘王节等。 同样,这些少数民族融入广州,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与广州人民一道,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州有着特有的亲和力、人情味。”李筱文说,她在广州工作生活了40多年,这是她最深刻的体会。 她告诉记者,在今年的3月,她不小心摔伤了腿,有关部门领导上门慰问,她亲身感受到了领导的关心,感受到同胞对自己的爱护,还有街道邻里的照顾,心里倍感温暖。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包容开放的广州正吸引着各少数民族齐聚羊城,开出五十六朵艳丽的民族之花。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