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9 月薪1万8但无意义的工作你愿意做吗 月薪一万超过全国90%

月薪1万8但无意义的工作你愿意做吗 月薪一万超过全国90%

分享一本《设计你的工作和人生》,这本书备受大家欢迎,风靡全球。

主要聚焦于如何利用设计思维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比如当下面临的工作问题是否可以重新定义?如何设计你在工作中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如何破解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什么是设计思维?设计思维就是重新定义问题,设计原型,测试原型的过程。书中介绍了6大设计思维来帮助我们设计想要的工作和人生,并且提供了三个调整心态的工具、四种重新设计工作的方法和锚定事业目标的工作,帮助我们解决职业发展中的困惑。

01如何定义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重新定义工作中的问题其实是要我们重新设计心态。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领导总是找你的麻烦;无法从领导身上获得正向反馈;公司对于人才培养的投入度不够,我们怎么才能快速成长?

这些问题其实经常会困扰着我们,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定义这些工作中的问题了。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关注工作中的可行因素,基于可行因素来重构问题。

重构问题意味着我们要发现问题,即确定需要解决的最有效的问题,也就是那个能够让你最有机会得到许多优秀解决方案的问题。重构就是重新来过,将已设计好的问题框架推倒重来。

1、关注工作中的可行因素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工具叫“美好工作日志”,它是一个简单的工具,用来关注和记录让你投入工作、受到激励,以及能让你进入“心流”状态的事。

作者建议我们将其作为一种日常练习,坚持几个月,以便可以更加可靠、准确地了解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哪些事可行,哪些事不行。这个工具怎么用呢?

用三个问题帮我们重新建立对工作的认知,这三个问题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发起了什么?我帮助了谁?我学到了什么?回想你的每一天、每一周,问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些小事或者新鲜事。不一定非是什么大事。也可以是一个新的流程或者程序。

比如,我学习了如何在电子表格中创建数据透视表。我发起了什么?当你能主动采取行动或者谋求改变,哪怕是换一种新的做事方式时,你就会获得作为创造者的精神回报。你可以设定一个目标,每周至少在工作中发起一件新鲜事。

比如,组织大家为会计部的小王写一张“祝贺卡片”。我帮助了谁?每天或者至少每周一次,留意你为同事所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可以。

比如,帮助前台的小刘在复印机的纸快要用完之前续上了纸张;在同事休假时帮他给植物浇水等等。

这些微小的善意举动都会增强我们的内在动力和能量值。写下你对工作的观察,通过问“我关注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你可以看看是否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让你更好地感知到底发生了什么。

美好工作日志练习可以帮助你意识到生活中哪些事行得通,哪些事行不通。这些练习会让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当你习惯于降低标准、留意生活中可行的因素,逐步做一些微小但有益于改善情况的调整时,就会给你的工作体验带来重大改变。

2、重构问题重构问题就是用设计思维找到真正要解决的“有效问题”,弄清楚我们真正要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

具体怎么做到呢?书中提到了“最小可行问题MAP(Minimum Actionable Problem)”,“最小可行问题” 就是把那些烦人的大问题变成最小可能的问题,通过解决一个更小、更容易实现的问题来寻求突破,改变现状。

比如,“我老板就是个混蛋,我无论怎么做都很难从他这里得到激励或正面反馈?”你可以重构为“老板很少给到正面夸奖,我怎么才能得到组织中其他人对我工作的认可或者赞赏?”

重构问题的关键在于放大事实,对于当前的需求进行本质和客观的分析,从而采取立即可以尝试的行动,不再被之前的困境困住。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当下”解决问题。所以更准确地说,与其说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不如说我们只是对一个问题做出了反应,试图让它进入一个可接受的新状态。

02寻找工作中的价值和未来工作的走向

我们难免会遇到职业倦怠和压力,而且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找不到在工作中价值感,发现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

问问自己以下问题:你是否在工作中变得愤世嫉俗或者无比挑剔?你是否必须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上班,到达公司之后又很难开始工作?你是否对同事、顾客或客户变得易怒或不耐烦?你是否缺乏保持持续高效工作的精力?你是否对自己的成就缺乏满足感?你是否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失望?你是否在用食物、药物或酒精来减轻压力或是麻痹自己?你的睡眠习惯或者食欲是否发生了变化?你是否受到无法解释的头痛、背痛或是其他身体不适的困扰?

以上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是否产生职业倦怠,如果你对其中两个及两个以上问题的回答为“是”,可能表明你已经感到倦怠,或是离倦怠不远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寻找现有工作的价值和未来工作的方向?如何一步一步的将自己成功转型到另外一份工作或者另外一个职业?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公式:影响力= 价值 + 认可度。

也就是“你现在所面对的工作体现出的价值有多少?”“现在的岗位又是如何被认可的?”作者针对此类问题给出了重新设计工作的四种策略。

1、重新定义并重新投入为你的工作找到一个不同的故事,也重新考量你和工作的关系,重新定义并重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方法是根据组织的优先事项重新调整你的工作,从而使你在工作中更具价值。

比如,一位互联网社群运营专员,工作上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做内容运营、活动运营,工作中需要去收集用户的信息,这个工作真的有价值吗?

其实是可以从另外一个维度思考的,如何将收集用户信息的手动重复性工作做成有价值的工作,一位有心的运营专员就把这样的工作转换成填写问卷送试听课的运营活动,制作成一份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统计表,以电子二维码的形式发送给用户,让他们填写并且上传相关数据,这样就不用再手工收集分析用户数据。只要眼里能看到价值,就能把它变成有意义的工作。

2、重新塑造通过外部调整和结构调整重塑你的工作,使之更符合你的利益,同时充分运用你的标志性优势提高业绩,让你的老板更开心。还要提高敬业度,让你自己也更开心。

比如,安通过“八次咖啡会议”,彻底改善了她的工作体验。再比如,一个技术主管又要管项目研发,又要管行政事务,导致她很不舒服。促使她开始研究工作再造的可能性,通过克里夫顿优势评测发现:如果抛去行政的工作只负责研发,那么对她来说是很喜欢的工作,同时也能发挥她的技术才干。

3、重新定位或重新创造(内部求职)我们将这两种策略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主题的两个变体,简单来说,就是在现在的公司内部寻找新工作。

这和找一份新工作差不多,只是做起来容易得多,试错风险也小得多。如果成功了,你最终会得到一份新工作,但你不必辞职,因为你的新雇主恰好就是你的旧雇主。

比如,卡桑德拉就职于一家电信设备制造商的财务部门,她想要到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工作,首先与营销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咨询了营销团队的老同学玛西,得到了和市场营销部副总裁交谈的机会,最终获得了营销团队做竞争分析项目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处境,做好功课,保持好奇,与人交谈,这样在你请别人帮忙之前,你就知道你想要的工作真正要求的是什么。当你讲述自己的故事,谋求那份新工作时,你要准备好讲一个能成功的故事。

总的来说,设计思维其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跟内外部不断地连接,保持对工作本身的好奇;当我们思考要换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公司内部去问问做这样工作的人,他们觉着这份工作的价值在哪里?也可以通过不断地尝试去做,比如可以在现有的岗位上以帮忙的形式去感受和体验新工作是什么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它给到我们的巅峰体验是什么?什么事更耗费我们的心力?

03如何面对颠覆带来的挑战找到工作价值和方向后,怎么才能给人生设计更多的可能,这一步需要我们做出颠覆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人作为设计的核心,因为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想要过得幸福快乐,并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你就需要识别颠覆,并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解决之道。

颠覆设计是现代生活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作者说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步骤一:采用颠覆设计师的心态——成长型接受;步骤二:寻路,为未来做好准备。1、成长型接受颠覆设计过程的第一步,是适应一个我们称之为“接受区”的小地方,而不是在“等候区”。接受区与等候室大不相同。

它可能并不是你想去的地方,但一旦你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场颠覆之中,一切将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你就会想要进入接受区,因为只有在那里,你才能开始行动,并着手设计在新世界的海岸上安全着陆的方法。颠覆设计的第一个目标“成长性接受”。

接受很简单,但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有三种不同的接受方式:压迫性接受;抑制性接受;成长性接受。

第一类是“倒霉的受害者”,倒霉的受害者往往会选择压迫性接受的方式。噢,不会吧!我的世界要完了!真不敢相信他们会这样对我。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为什么偏偏是我?我完蛋了。现在我该怎么办?这种方法其实不过是另一种错误的应对方式。通过低估问题的严重性,英雄们冲进傻瓜们不敢涉足的地方,即使没有被压垮,也会很快被当前压倒一切的形势征服。失败的英雄可能会陷入困境,通常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而这并不能帮助他们设计前进的道路。

第二类是“抑制性接受者”,抑制性接受者是斯多葛学派的英雄所选择的方式。好吧,看起来这里正在酝酿一场大风暴——不过别担心,有我呢,我能搞定。你知道吧,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得坚持下去。幸运的是,我够坚强,能挺过去。

第三类是“成长性接受者”,成长性接受者是颠覆设计师所选择的方式,设计师会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并知道如何做面向未来的设计。

哇,这真是一个很大的改变,看起来肯定会颠覆事态的发展。我不确定这一切将走向何方,但现在是时候开始观察和适应,等待情况稳定下来。我想知道哪些事情将受到最大的影响,它们又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颠覆设计师的心态从接受开始,然后迅速转向好奇。“我想知道……”是很棒的“接受区”状态。好奇心会让你参与其中,敦促你不断前进,但不会过早地尝试解决问题。保持参与度和行动力正是接受区所要求的。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进入它(通过接受的方式)并跨越它(通过保持好奇心的方式)。接受总是设计思维的预设起点,因为你无法解决你不愿意接受的问题。接受区还是一个很好的阶段,在这里,你可以设置较低的标准,然后利用小的、充满活力的设计努力走过它,让你继续前进、不断成长,避免被困在等候室里。

2、寻路,为未来做好准备作者告诉我们有两种策略可以帮助你从“这里”到“那里”:导航和寻路。

导航就是根据你所在位置(A点)、你要去的地方(B点)以及两者之间所有地形的精确信息,设计一条最佳路线。但导航并不总能奏效,因为你并不总是清楚自己的位置或者去向,更不清楚中间地带的情况。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颠覆肯定也是这样的。当你正处于变化和转变的接受区,而新的开始还没有到来时,导航系统就无法使用。这个时候就需要寻路。

当你的公司将你的工作方式改为100%线上办公时,你一边要在家办公,一边要操心家里的琐事,你会发现你没有捷径可走。

如果你试着在接受区打开你的生活GPS导航,你会发现你收不到任何位置信号,也没有可用的地图。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寻路不仅是最好的方法,也是你唯一能做的事。寻路是指尽你所能,猜测你要尝试的方向(而不是目的地),向前冒险一段时间,然后停下来,记录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在这个新的有利位置你能看到什么。

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在每一步结束时,你都会知道一些在你迈出某一步之前不可能知道的事情。这种渐进的经验和洞察力对于取得进步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我们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设计师自欺欺人,以为自己可以一跃而起,到达“那里”,于是她冒险尝试购买某个“获奖”课程,但她只是一遍又一遍地使用同样的素材,一堂接着一堂地让孩子上课,不管对孩子们有没有用——她希望通过某个巨大的飞跃,一下就到达终点,收获在家庭教育下幸福成长的孩子。

但是如果她那样做了,她就会严重偏离轨道,让到达目的地变得异常困难。正确的做法是迈出第一步(尝试一节课),然后立刻停下来,应用她的所学,调整她的路线,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她想去的地方,这就是寻路。总的来说,通过导航和寻路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工作和生活的价值,找到人生的方向,通过不断努力而获得美好的人生。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