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9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张爱玲三个男人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张爱玲三个男人

徐志摩

在如今这个将“聊天记录格式化”列为“去世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的年代,可能想象不到,将情书公布于世,该需要何等的勇气。

而大才子徐志摩则用实际行动告知诸人:

我要写情书,写得缠绵悱恻,婉转悠扬,扬名于世之外,深入佳人之心。

我不仅要写,还要朗读,还要发表。

我要让全世界的人看到我炙热的内心,看到我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看到我出色的文采为爱情添彩润色,看到我对自由恋爱的追求是何等细腻认真。

他也做到了。

1922年,徐志摩与原配妻子张幼仪离婚,婚姻共七年,称不上“七年之痒”,毕竟徐志摩还欣喜不已的登报作诗:

毕竟解散,烦恼难结,烦恼苦结。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听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

徐志摩与张幼仪合照

不顾妻子生下二儿子不过月余,不顾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在社会上将会遭到怎样庞大的攻击与指责。

文人多感性之辈,徐志摩尤其如此。

他这一生,总是在追求所谓的浪漫与自由,为人做事婉转迂回,唯独在此事上,显得如此的雷厉风行。

他认为,封建式的包办婚姻是对他们这种新时代青年的亵渎和侮辱,而推翻它,则代表着一场伟大的胜利。

他向来如此,大胆奔放,随性洒脱,遇事从不遮遮掩掩。

在那个以书信为媒介,靠报纸做宣传的年代,隐私几近透明的徐志摩,倒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可这并不证明其他人愿意与他一起透明。

林徽因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前往林徽因建筑演讲的途中遭遇飞机失事,“济南号”撞上开山,机上三人皆不幸离世。

如此重大的事故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哗然,最主要的是,飞机上一位新月诗人的意外死亡,仿佛一盆冰块投入到滚滚的油锅之中。

徐志摩的去世,最惶恐悲痛的人,于情于理应是陆小曼。

据传,她听闻消息后,表现出绝对的不可置信。

陆小曼

她为徐志摩写了整整四千字的悼词——《哭摩》,其间言辞恳切,通篇皆是哀呜之语:

“我深信世界上恐怕没有可以描写得出我现在心中悲痛的一支笔。”

“苍天给我这一霹雳直打得我满身麻木得连哭都哭不出来,浑身只是一阵阵的麻木。”

“我恨这世界,我恨天,恨地,我一切都恨,我恨他们为什么抢了我的你去,生生地将我们两颗碰在一起的心离了开去,”

作为遗孀,陆小曼无疑是不幸的,可更令她难以接受的,是她作为妻子,却无权对丈夫遗物做出处理的憋屈与无奈。

葬礼上,原配张幼仪、红颜知己林徽因、现任妻子陆小曼吸引了绝大多数的目光,他们垂眸低泣,神色悲恸。

至死,徐志摩也没有处理好这堆“烂账”。

张幼仪

而悼念的人中,凌淑华的身影,极其显眼。

她是徐志摩生前密友,面目轻柔秀美,性格温婉雅静,与徐的其他红颜知己相比,多了几分娴静,大家闺秀出身的她,又有不落于人后的才华与见识。

而让她闻名于后世的,反而不是她出众的文学才华,而是——“八宝箱”。

要说徐志摩去世后,最大的一次争议,“八宝箱风波”无出其二。

若是这位文界名豪还活着,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是故人已逝,不论是世人自带的窥私欲,还是众女惶惶之惧,无不把装载了徐志摩生前信件与文稿的八宝箱推上了风口浪尖。

徐志摩手稿

张幼仪此时早已与徐志摩割席许久,八宝箱的争夺权,就落在了凌淑华、林徽因和陆小曼之间。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凌淑华作为徐志摩八宝箱的保存者,陆小曼作为徐志摩的遗孀,争夺遗物无可厚非。

为何林徽因要来横插一脚呢。

更令人惊讶的是,她居然还插成功了!

1925年3月,徐志摩将一只小皮箱珍而重之地交给了凌淑华,并直言:

“你得给我写一传,若是不能回来的话,这箱里倒有你所需要的证件。”

胡适年轻照

彼时二人不知在短短六年后便会天人永隔,尽管徐志摩之话有玩笑之意,可作为当事人,箱中所留之物,凌淑华自然有处理的资格。

可这时,一个不速之客却翩然而至。

“不意在他飞行丧生的后几日,在胡适家有一些他的朋友,闹着要求我交出来”

这封由凌淑华1982年写给陈从周的信件中,大致能透露出她想突出的三个重点:

一、徐志摩亲手将箱子托付给了凌淑华,并告诉他如果有“意外”发生,她有管理之权,便是她牵头作传也可。

二、徐志摩早已将他过往的风流趣事悉数告知凌淑华,她对八宝箱,并无私心。

三、联合众人率先发难讨要八宝箱的,是胡适。

胡适在整理稿件

这与胡适又有什么关系?

凭借在文坛的崇高地位,胡适愿意承担巨大的风险搅浑池水,林徽因的请求“功不可没”。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曾轻轻地走进了多少人的心中,可作家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今晚的康桥再却无法沉默。

他与林徽因,各自婚嫁,各自成家,即便再有交集,按照道德礼法不说点头之交,也该恪守婚姻品格。

可是别忘了,徐志摩是因为什么去世的。

讽刺的是,徐志摩曾因对“包办婚姻”的极端厌恶与原配妻子张幼仪决绝离婚,而其一见钟情,二见倾心,终生难忘的名门才女林徽因,却最终顺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梁思成。

林徽因与梁思成

1920年,在英国康桥发生的那段爱恋,是徐志摩有限的人生中,他最满意,也是最完美的作品。

就连林徽因都说: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

异国他乡并未给他乡愁之绪,妻儿陪伴无法填充他心中的空虚,满腔的热血无法挥洒,心中的爱情该交予何人?

自诩新代文人的徐志摩,只有身处绘满石刻雕花的阁楼之上,才感到无比的自在随风。

而阁楼上的林徽因,容姿秀丽,身段婀娜,更有他最欣赏的才气与新潮,正值青春的少女,美妙如斯。

林徽因

虽然最终二人有缘无分,虽然林徽因自始至终都从未承认过她与徐志摩有情,有爱,但是毕竟,那些往事与情诗不会作假。

无人得知两人感情甚笃之时,有没有许下过终生的诺言,不过徐志摩既然急着与张幼仪离婚,谁能相信其间没有林徽因的原因呢。

而这些,林徽因敢让世人知道吗?

徐志摩英年早逝,作品相较其他人,并不多,其中,读者无缘得见的《康桥日记》定然榜上有名。

这是唯一没有发表出来,却让无数人趋之若鹜的日记。

或者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本披着日记的外衣,内里却充斥着旖旎爱恋的情书。

林徽因(右)

没错,《康桥日记》中多是徐志摩与林徽因相处时的心绪爱恋,也可称作“情书”,就存放在八宝箱之中。

从凌淑华写给陈从周的信中可得知,胡适率先发难仅在徐志摩去世几天之后,而林徽因与胡适联络商议八宝箱之事,只会更早。

林徽因不想让属于她和徐志摩的故事再次在舆论场上引起风波,这本属人之常情。

但是她未曾想到,这种毫无立场的争夺,只会引起更大的舆论争端。

林徽因

至少八宝箱目前的所有者——凌淑华,并不认同。

凌淑华此人,在后世对徐张林陆海量的讨论大潮中,显得极其微不足道,但是纵观全局,她的身影,绝不可忽视。

从徐志摩将自己珍贵的信件稿件托付给凌淑华就知道,她在前者心中,是相当值得信任的朋友与知己。

或者说,是友人以上,恋人未满的红颜知己。

“你肯答应常做我的‘通讯员’......我一辈子只是想找一个理想的‘通讯员’。”

“我给旁人信也会写得顶长的,但总不自然,笔下不顺,心里也不自由......但对你不同,我不怕你,因为你懂得。”

“那歌(雪莱的诗)真是太好了,我几时有机会伴着你念好吗。”

这些知名度远远小于“康桥”的文字缠绕着暧昧,是徐志摩曾认真写给凌淑华的书信。

凌淑华

凌淑华曾无数次澄清自己与徐志摩不过是友情,以礼相对,从未破防。

当然,根据史料,徐志摩满口甜言蜜语不是一天两天了。

凌淑华聪颖明艳,也已成婚,自然也不会过分认真,他去世后,这份感情更是被深深掩埋在飞机残骸那片废墟之下。

只是,对待不幸离世的友人,凌淑华总是有些难以言表的责任感。

她手中的箱子,是徐志摩亲手托付的,最后的“珍宝”了。

凌淑华是不愿意将箱子交出去的,或者说,她不愿意交给林徽因。

在她这里,陆小曼的赢面都要比林徽因大。

可惜,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凌淑华还是有些大意了。

凌淑华

她将《康桥日记》扣下了两本,随后将八宝箱交给了胡适。

胡适则自然而然地将箱子给了林徽因。

而林徽因却表示:

“这箱子里的东西不全”。

此时的凌淑华气愤不已,她并不知道胡适竟是帮助林徽因讨要,在与胡适的通信中,她也直言:

“我说这事也没什么意思,我并不想在我手里保管,请你不必对徽因说,多事反觉不好。”

其中抱怨之意味甚浓,其中还特意指出“有点对志摩不住。”

凌淑华反应为何会这样激动呢?

因为那个箱子中有两本属于陆小曼的日记。

陆小曼

作为浏览过全部日记稿件的凌淑华来说,如果陆小曼骂林徽因的话被后者看到了,她想象不到该是何等的尴尬。

可这时的林徽因很显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陆小曼身上,她数次追问,箱子中为何没有《康桥日记》。

在胡适与林徽因的夹击之下,凌淑华坚守了一段时间,她终究还是怕这本敏感的日记牵连太多人。

池水已经够混了,不能因为她再将人引下来了。

她用了许多办法逃避林徽因的追问,比如擅自扣留,比如避而不见,或者直接留信告知,通篇洋洋洒洒,遣词造句极尽婉转,简而言之就五个字:

“我找不到了。”

林徽因

这等托词自然瞒不住林徽因这等有着七彩玲珑心的女子,她越发急迫,更加笃定凌淑华扣下《康桥日记》定是有些什么不为人知的盘算。

那毕竟是徐志摩亲手书写,若是有些什么不该说的传了出去,怕是不仅损伤先人品格,更会牵连在世之人。

彼时林徽因在社会上的地位可称作佼佼者,又有文坛巨匠胡适为其坐镇,不过30出头的凌淑华绝不可能打上一场旗鼓相当之战。

她无奈妥协,将一二本《康桥日记》交给了林徽因,可最终在三方数次斗智斗勇的交锋下,最终林徽因手中的日记还是缺了4页。

这不仅让林徽因觉得气急败坏,就连作为中间人的胡适都有些厌烦。

他渐渐退出争端,怕是已经意识到了这几个女人之间不寻常的火药味。

陆小曼

而此时的陆小曼就有些“凄惨”了。

当年那位如蝴蝶般飞舞于上海上流社会的妩媚女子倩影依然留存,眼前人却早已非彼时人。

她争夺八宝箱的理由很简单,作为妻子,她要撰一本《志摩的日记》,而箱中徐志摩未曾发表的文稿,是最好的资源。

可惜,甚至有些可笑,无论从情理还是法理上论证,陆小曼无疑都是最适合继承八宝箱的最佳人选,可最终,她在此事中,却几乎成了一个边缘人。

她也曾小心翼翼写信给胡适,将自己要为丈夫整合文集的想法告知于他,还曾提到徐志摩去世后自己深陷徐父误解与经济贫瘠之苦。

这个曾经明艳美丽的女子,在爱人去世后是如此的卑微无奈,若非生于乱世,也定会引起无数怜惜同情。

可惜,在这件事上,又有人得到了真正的胜利呢。

林徽因到底还是未曾拿到全部的《康桥日记》,这个强势夺去八宝箱的女人最终将稿件封存。

午夜梦回,不知她是否还会为那缺失的4页而忧虑急迫。

凌淑华为友保存遗物可谓是尽心竭力。

蜜月旅行中的林徽因

对陆小曼,她要斟酌其作为妻子的心境:

“志摩于1925年去欧时,曾把他的八宝箱(文字因缘箱)交我看管,欧洲归,与小曼结婚,还不要拿回,因为箱内有东西不宜小曼看的。”

对林徽因,她要注意保护其红颜知己的自尊:

“前天听说此箱已落入徽因处,很是着急......牵涉是非不少(骂徽因最多),这正如从前不宜给小曼看一样不妥”

为了平衡两个女人的关系,不惜将自己作为基点,最终却不可避免的被搅和了进去。

而陆小曼呢,丈夫最终的遗物,八宝箱中的文稿,最终到她手里的,居然只有自己亲笔书写的两本日记。

何其悲哀。

只是其中种种,谁又能说她们未曾掺杂其他心思呢?

怕是徐志摩本人也不能。

中年凌淑华

他这一生,与其有纠葛的几位女子,或传统、或摩登、或朴实、或聪颖、或温柔小意、或大气活泼,都比他要活的明白。

或许,他不是不明白,只是乱世之中,这位新月诗人画地为牢,将自己拘在了一片鸟语花香之地,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若是这位诗人未曾因那场意外而猝然离世,属于他和她们的故事,定然更加精彩纷呈!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