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1 海顿的主要作品 海顿的交响曲作品

海顿的主要作品 海顿的交响曲作品

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五章 古典时期的音乐(1730—1820)

第三节 维也纳古典乐派

向阳光

18世纪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欧洲的一个音乐文化中心,也是古典音乐的发祥地。当海顿还在童年时,瓦根赛尔(1715一1777)、蒙恩(1717一1750)等维也纳的先辈作曲家已写了不少粗具规模的交响曲和协奏曲。他们和柏林乐派的C.P.E.巴赫、曼海姆乐派的约翰.施塔米茨、意大利的萨马蒂尼等作曲家,都是近代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等的哺育者,在音乐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这些主调音乐体制的奏鸣交响套曲,只有到海顿(1732一1809)、

莫扎特(1756一1791)和贝多芬(1770一1827)的手里,才完全臻于成熟。他们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汲取德、奥、意、法、英各国先辈作曲家的创作经验,写出了形式严谨、内容深刻、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各种器乐和声乐作品,成为后世音乐的典范;他们都在维也纳度过创作的成熟时期,故而,以他们为代表的作曲学派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形成这个乐派的时间约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

一、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一)生平事迹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1732年3月31日,海顿出生于下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风景秀丽的罗劳村。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以修造马车为主,兼任乡村教堂的司事和管风琴师。母亲是个厨娘和唱诗班的歌手。尽管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但他们却十分热爱音乐,在海顿的记忆里,一家人还有邻居们经常在一起唱歌。

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同时人们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海顿5岁时,由堂兄弗兰克教以拉丁语、唱歌、小提琴和其他乐器。他的家境贫寒,为了学习音乐,6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1740年,也就是8岁那年,在当时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音乐总监下乡选苗子的时候被相中,即选为当时斯蒂芬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也就是说,圣·斯蒂芬教堂乐长罗伊特(1708一1772)雇佣他为歌童,但对他却漠不关心。

海顿渐渐长大,嗓子变声,由于身体已经成熟,已经无法唱出儿童合唱团要求的童声。1748年,竟把他开除出了唱诗班。从此,他流落街头,据说他在公园的长凳上过了一夜,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强活了下来,从而开始了他的自由音乐人的生涯。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海顿从芬斯特布什和盖根鲍厄学习唱歌、小提琴和键盘乐器。他的对位课主要用富克斯(1660一1741)的《艺术津梁》作为教本。

13岁始作弥撒曲,并开始教学生。一个维也纳技工借给他150弗洛林,他用这笔钱租了一间阁楼和一架旧哈普西科德,在这架琴上练习C.P.E巴赫的开头6首奏鸣曲,同时还学小提琴。梅塔斯塔西奥教他意大利文,并介绍他给一个西班牙姑娘上课,这个姑娘正跟意大利作曲家波尔波拉(1686一1767)学作曲。他从波尔波拉那里获得作曲方面的教益,并被推荐给威尼斯大使,每月拿50法郎工资。他在20岁那年已经写了6首三重奏,几首奏鸣曲、1部弥撒曲和喜歌剧《新的恶魔》。

1759年,海顿由莫尔津伯爵任命为音乐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年俸200弗洛林,供膳宿。这一年,他写了第一部交响曲,对自己的创作前途有了信心。他给假发匠凯勒的两个女儿上音乐课,爱上了小女儿;但她做了修女,凯勒劝海顿娶大女儿安娜(比海顿大3岁),1760年11月26日结婚。婚后不久,莫尔津伯爵的乐队就宣告解散。后来,匈牙利大贵族保罗·安东·埃斯特哈齐(Esterházy)公爵

在访问莫尔津时,听了海顿的交响曲,很为赞赏,就聘请他去当副乐长,1761年5月1日到任,保罗·安东给他的薪俸比莫尔津所给的增加了一倍。

埃斯特哈齐家从第一个公爵保罗(1635一1713)开始,世代为音乐爱好者和演奏者。保罗在匈牙利爱森施塔特建立了一座私人小礼拜堂,后来规模渐渐扩大。

乐队、合唱队和独唱歌手们既参加教堂礼拜的演出,又参加音乐会的演出,有时还演歌剧。海顿任副乐长时,乐队只有16人,但他们高水平的演奏技术,对他的创作是有力的鼓舞。海顿来到后,大大推动了音乐会的活动。

乐长威尔纳(1695一1766)是当时第一流的复调作曲家,他专心致力于教堂音乐。他对海顿不很赏识,说他“只是一个花花公子”,“一个胡乱写作歌曲的人”,但海顿对他非常尊敬,后来他把威尔纳的6首赋格改编为弦乐四重奏,并付之出版,按他的话来说,是“出于对这位著名大师的真挚的敬意”。1762年3月18日,保罗·安东·埃斯特哈齐公爵死后,由尼科劳斯继任公爵。

他是个心地宽广的贵族,热爱艺术和科学,尤其喜欢音乐,六弦大提琴(baryton)拉得很好,经常要海顿供给他新的曲子,和海顿相处得很好。海顿的年俸从400弗洛林增加到600,后来又增加到782。他还聘请了新的音乐家,天天举行管弦乐、室内乐和戏剧演出。1766年3月5日,乐长威尔纳死后,海顿成为唯一的乐长。当时,他的作品已经蜚声国外,莱比锡、巴黎、阿姆斯特丹和伦敦都在收罗他的交响曲、娱乐曲、三重奏和四重奏的印刷谱和手抄谱。1766年的官方报纸《维也纳日报》称他为“我们国家的宠儿”,并把他和诗人盖勒特(1715一1769)划上等号,在当时这是最高的褒词。

威尔纳死后不久,尼科劳斯公爵在绪底尔附近把一片古老的猎场改建为一座富丽堂皇的夏宫,取名“埃斯特哈茨”。礼拜堂里的音乐家除了一小部分人留在爱森施塔特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埃斯特哈茨,从事更多的音乐活动。

1790年,尼科劳斯的儿子安东继任公爵,继续请海顿指挥乐队,并把他的俸金从一千弗洛林增加到一千四百。

“交响曲之王”海顿,就受聘于埃斯特哈齐家族。作为宫廷乐长,海顿在他们家一干就是 30年。可以说海顿所有黄金期的曲目,全都是在埃斯特哈齐家族效命的时候谱写的。海顿在埃斯特哈齐家族任职达30年,担任乐长期间,不但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风格也不断有所创新,包括他的全部歌剧、大部乐队作品和大部室内乐,而且名声在外。《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765—1767年之间,当时海顿正是三十多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并且刚刚成为尼古拉亲王埃斯特哈齐宫廷乐队的乐长。因此,这部协奏曲既带有青年海顿明快、优雅、幽默的风格特征,在艺术上也是比较成熟的。同代人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没有写过大提琴协奏曲,故而海顿的这部作品,堪称当时大提琴协奏曲中的代表作品。

在1781年海顿和莫扎特成为好朋友,并从那时起对他以后的作品有了很深的影响。两人经常喜欢一起演奏弦乐四重奏。众所周知,海顿在那时已经停止创作歌剧和交响乐,而这正是莫扎特的强项。莫扎特为此特意写了首四重奏,以配合海顿刚刚完成的Op.33系列。莫扎特将这首作品献给了海顿。海顿于1785年2月11日加入共济会所,莫扎特未能参加他的入会仪式,因为当天他必须出席他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的音乐会。莫扎特也是该组织的成员。正是这种关系更加加深了海顿和莫扎特之间的深厚友情。

海顿逐渐地开始不但为雇主,也为公众写作。在这段期间,他的著名作品如《巴黎交响曲》(1785—1786年)和最早为合唱版本的临终七言,就是应国外邀请而作的。他对这个职位是满意的,尽管有时感到耳目闭塞,恨不能到意大利去走走;但他也承认,这个环境对他创作上的裨益,已足足可以补偿他的缺憾了。

被贝多芬等人称为“老爹”的海顿,虽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但并没有在维也纳住过多长时间。在其一生中,有近三十年的时间是在匈牙利大贵族埃斯特哈齐侯爵家的领地上度过的。从1761年到1790年,海顿在埃斯特哈齐侯爵的宫殿里当御用作曲家时,因为收入丰厚,他在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这为他创作音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埃斯特哈齐的领地上,海顿创作了许多清唱剧、歌剧、钢琴曲、协奏曲、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涉及了十八世纪艺术音乐的几乎所有体裁。

1791年,在伦敦担任音乐会经理人的德国小提琴家萨洛蒙(1745一1815)邀请海顿去英国访问。海顿在伦敦逗留了18个月,受到皇室和贵族们的款待,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的学位。返途经过故乡,参加了哈拉赫伯爵为他树立的纪念碑的揭幕式。同年,他为贝多芬上课,但贝多芬对此感到很不满足。1794年重访伦敦,取得新的胜利。英皇要他留在伦敦,但他已接受埃斯哈茨新主人的邀请,不得不如期归国。他在两次访英期间,写了12部交响曲,世称“萨洛蒙交响曲”。

1797年,海顿创作了奥地利国歌,并把国歌的旋律用作C大调弦乐四重奏(op.76no.3)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同年,演出了他的清唱剧《创世纪》。1801年,又演出了清唱剧《四季》。他因年老力衰而告退休,此后只在1806年3月27日专场演出《创世纪》时,公开露了一次脸。因为太激动,演完前半场他就退席,听众怀着惋惜的心情向他告别,贝多芬也在场,蹲下去吻了他的手和前额。1809年法军炮击维也纳,他因受惊而加速了死亡,逝世于5月31日。

海顿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在晚年时,生活安定,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作者介绍】

向阳光,湖南临湘市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并颁授了‘搜索青云获奖者’荣誉证章,曾被聘为《湘江歌声》《音乐教育与创作》湖南红网(文艺)专栏作家、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岳阳师院(湖南理工学院前身)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杂志副主编、《百年之歌》(诗歌集)特邀编委。

主要成就:“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先后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网媒发表文艺作品、音乐评论、音教论文逾千首(篇),500余万字。《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鸪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七律·贺建党百年》《浪淘沙·建党百年感悟》《江城子·晚舟归航》《如梦令·巾帼赞》《采桑子·重阳》《浣溪沙·贺‘神十二’》《水调歌头·大美我家乡》《诉衷情·新年词话》等150余首诗词,先后荣获中宣部、中国作协主管的‘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特等奖、金奖,文化部主管的‘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金奖;

《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该诗词作品先后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诗歌网’《诗刊》上发表,并荣入《永远的光辉》《颂歌献伟人·唱响中国梦》《颂歌献给党》《百年之歌》等7部大型诗歌集。

《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一、二等奖;《试论音乐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等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金灿灿的岁月》等5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其中《跟党迈进新生活》(词、曲)参加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1“祖国,我为你骄傲”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大赛,荣获“十大原创金曲奖”,名列第二。

大赛组委会于2022.7.25在央视星光演播厅举行了“2022感动中国综艺盛典”,全程录像,现场直播,作品在央视的舞台上展示给了全国观众;《<跟党迈进新生活>内涵解读》等3篇音乐评论上了《湖南日报》(湘江周刊·艺风)、中宣部“学习强国”;《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10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上下)《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甜甜的歌-教坛作曲家特别专号》等10余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外音乐史学研究》《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向阳光优秀歌曲专辑)《向阳光声乐作品选》大型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五尖山之歌》(五乐章)等10余部,其中《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课题专著):

经湖南省教育厅审定,纳入全省中小学图书发行,后入选全国高校音乐教材,被上海音乐学院编入《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专业主干课程)。

此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知识大赛5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3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授予一等园丁奖;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岳阳市教育局“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多次荣获临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嘉奖证书和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人社厅颁发的贡献奖证书。《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教师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曾对其作了“人物特写”、书评和“乐坛人物”介绍,艺术成就载入《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省文联)、《中国音乐家名录》(邓小平题签)、《中国专家大辞典》(人事部)等20余部历史存卷。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