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3 世界华人首富 最新华人首富是谁

世界华人首富 最新华人首富是谁

2006年,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台湾《天下》杂志统计的数据为1.65兆新台币,即4 125亿元人民币,它就是总部设在深圳龙华的富士康科技集团。

富士康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让日本人又恨又怕

日本制造业强盛,日本人自尊心强、傲慢得出名,但他们对富士康却不得不报以敬畏之心。

2006年7月31日出版的《日经电子》以《富士康,究竟是敌?是友?》作为封面文章,表露出对富士康的复杂心态。

《日经电子》的报道称,为了抢攻2006年下半年的商机,日本各家消费性电子厂商如任天堂与索尼,此前分别推出游戏机Wii与PS3展开正面对决,而Wii与PS3背后的代工厂,就是多数日本人没听说过的富士康。

从美国苹果iPod的nano系列、摩托罗拉的Razr手机、戴尔的电脑、日本任天堂的DS、索尼的PSP,到芬兰的诺基亚手机,虽然品牌不同,但都是由富士康代工的。

或许许多日本人还搞不清楚鸿海(Hon Hai)或富士康(Foxconn)的关系,但是富士康集团的总营业额已经超过了日本人熟悉的夏普与三洋电机。

日本企业对富士康的心态是矛盾的,态度也不同。对某些日系企业来说,富士康不是敌人,因为它并没有消费性产品的品牌。但有些日系企业则不认为富士康是朋友,因为他们看到迪斯尼与LG合作手机、Napster以免费或超便宜的价格推销MP3。这样的结合,难保哪一天不会出现在硬体的内容服务产业,与没有内容服务也没有品牌的电子代工企业联手出击。

索尼中钵良治社长表示,索尼与富士康的关系是“合作”而非“竞争”。相对于中钵良治的友善,当然也有企业与电子代工企业保持距离。

一位在富士康工作的日籍资深技术员,在被问到富士康对于日本企业来说究竟是敌是友时说:“背后有人笑我走私日本技术,不过,正因为富士康是大企业,才能对于规模效益有所期待,我也终于能尽情追逐以前在日本时未能实现的理想。而且因为富士康的规模越来越大,将来日本企业与富士康合作,也是我对日本有所贡献的方式之一。”

总体而言,富士康对日本企业存在四方面的威胁。

威胁一:富士康威胁日本的制造优势。

富士康拥有制造高阶精密模具与金属加工大量生产的能力,严重威胁日本的制造优势。苹果电脑iPod机身背后的金属镜面框体,原本是日本新舄县燕市的金属加工厂,由“专精技术的工匠们”少量生产,当年获得iPod代工时,对于这个从江户时代就具有金属加工绝活的工业小镇,无疑是最大的鼓励。

但是富士康就像开着“割草机”的全球军团,让拿着镰刀的日本农夫不知所措。过去工匠的工作模式,就像一亩亩由人力耕作的田地,稻米结穗之后,农人喜欢拿着镰刀收割成果。但是富士康的做法是运用自动化机械耕田,结穗时使用割稻机,最重要的是,批量生产的产品品质跟技术工匠的心血结晶不相上下。

这个情景说明富士康以人海战术24小时轮班、大量生产、快速交货的优势,对于日本精雕细琢、限量生产的工匠造成威胁。原本镜面框体加工的人工技术竟然转换为为大量生产,冲击非常大。

日本人害怕的,不仅在于金属加工的量大生产,模具是另一个冲击。索尼PSP机身的框体有两种树脂,富士康拥有的“两色成型”技术,让不同种类的两种树脂,可以在同一个模具里铸模成型,这种高难度的技术不是由日本而是由中国的厂商实现的。

威胁二:富士康有效压低管销费用。

富士康的管销费用仅占营业额的4%,比日系企业的平均值22%低许多。因为富士康以代工为主,管销费用不必耗在品牌上。此外,富士康压低管销费用的诀窍,在于公司上下彻底发挥郭台铭“细节的魔鬼”的精神,例如要求员工爬楼梯别搭电梯等。

威胁三:富士康的全球知名度极高。

富士康的世界级能见度,近几年胜过日系企业。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发表的“世界科技百强”中,2005年与2006年富士康都是第二名。在日本企业中,日本电产2005年是第42名,2006年是软体银行第5名的。

威胁四:富士康的年增长率太惊人。

有人预测,富士康2006~2008年的营业额增长率每年为30%,如果顺利, 2008年富士康的营业额会达到5 000千亿人民币,将超越现在的东芝,紧追索尼。

四大核心竞争力

第一,模具IT化。富士康因为有24小时轮班制,与模具数据库化相辅相成,只要一星期就能将模具批量生产,但是同业需要一个月。富士康用人海战术,让模具的研发生产24小时不间断,甚至在中国大陆成立了3所精密模具职业培训学校,一年培养2 000名左右的技术人员,学生经过一年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训练,只要毕业考试合格,就直接送入“战场”——富士康位于中国大陆各地的工厂。

第二,零件内制化。以价格取胜的秘诀就在于零件内制化。以伟创力为例,出货额内制率约为10~15%,但是富士康高达到30%,展现了低成本优势。

第三,交货速度快。关于速度这一点,富士康绝不会让客户失望。从接单到交货一气呵成,让客户抢得先机。尤其是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短,能否攻占市场供货稳定的商品,取决于代工厂的交货速度。

第四,事业多元化。富士康涉足数码相机、液晶电视之外,还投资乙醇产业与镁合金原料。

五个成功秘诀

秘诀一:活用汽车业的know-how架构生产线。

不局限于电脑代工,积极争取订单。因此,游戏机、MP3也成为富士康的代工项目——这和以电脑代工为主的广达与华硕,或以手机、数码相机代工为主的伟创力有很大不同。

富士康代工PS2的时候,由日本协助建立生产线;到了PS3,富士康已有能力自行建构生产线了。富士康除了请来机器制造业的日籍技术员之外,还活用汽车业生产线的know-how模式,特别是从汽车界挖角,例如富士康总经理戴丰树,就是郭台铭亲自从汽车零件大厂AISIN精机公司挖过来的。

秘诀二:所需材料、零件、软件,都通过垂直整合内制。

富士康代工所需要的零件几乎全都内制化,包括软件都能内制,同时并购“奇美通讯”以建立内制化软件研发与资讯流。垂直整合,连材料都自行生产,让富士康成为世界第一代工厂。

富士康超越了一般电子代工企业的经营范围,除了零件研发之外,研发重点向上游延伸,包括镜头等光学仪器的制造技术、汽车零件的制造技术、生产线的无人化技术,都是其未来内制化的重点。

秘诀三:模具设计力与速度优势。

富士康从生产树脂的塑胶组件起家,对于模具的开发,具有深厚的基础,其于2000年在东京成立关系企业Fine Tech公司,由对于精密模具与铸型相当有研究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中川威雄管理。

手机的塑胶框体射出成型用的金属模具,富士康一星期就能交出货,金属框体的金属模具十天就能交货,最快的甚至三天就交货,同业望尘莫及。数据库的支持也是富士康具有模具优势的原因。郭台铭表示,模具不受景气影响,掌握模具生产速度就是掌握前制作业时间。因此,康士康自行开发 FRT软件,让模具研发与生产可以24小时运作。

秘诀四:短期交货的供应链管理。

在富士康的深圳工厂中,有报关人员长驻,使报关手续能够尽快办理,因为政府给予富士康报关上的方便,因此,富士康目前是中国出口额最高的企业。

秘诀五:郭台铭独特的领导力。

郭台铭说,非效率的民主主义,不如合理的集权主义。这是富士康成功的秘诀所在。大家所熟知的军事化管理的另一方面,是为员工保有股息配额;轮班制与长时间工作的另一面,则是挖角与广征人才,这些亦刚亦柔的做法,都显现出郭台铭的领导力。

超越美国企业,成为全球代工大王

富有士康不仅让日本人感到威胁,又恨又怕,也让美国公司沮丧。

在全球代工领域,富士康的竞争对手是总部设在美国的伟创力和美商旭电。过去,伟创力和美商旭电都号称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但 2004年,全球代工大王已经移位富士康。

2004年,不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富士康尾牙年会都举办得格外隆重。文艺演出,中奖面宽的现金摸奖,几十辆宝马、奔驰被作为抽奖节目的压轴戏,另外,还有上百万的现金大奖。上台演讲的郭台铭更是意气风发。

郭台铭为何如此开心,这么高兴?

台湾媒体一则名为《鸿海哥干掉伟创力:郭叔很高兴,后果很严重!》的报道,或许可一窥了郭台铭的心迹。

“大陆电子业界的首富是谁?相信只有天知道!因为,真正的大佬都作潜水状。那么,台湾电子业界的首富是谁?相信谁都知道,郭大老板!

“2004年度,鸿海集团表现极度出色,据外资机构预估,其每股纯益上看9块,稳居台湾电子五强之冠。由此,鸿海老董郭台铭身价再度暴涨,由 2003年的776亿元新台币增至787亿元新台币,这个数量级与广达林百里的 232亿元新台币、华硕施崇棠的100亿元新台币、联发科蔡明介的57亿元新台币、威盛王雪红的21亿元新台币相比,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鲸鱼’。

“事实上,最令郭大叔感到扬眉吐气的不是自己的持股身价,而是鸿海集团首度击败伟创力,提前达成全球头号EMS专业代工厂的目标!

“据统计,鸿海集团2004年度营收达4 123亿新台币,较2003年度的 3 279亿增长26%,若合计其拟于2005年1月于香港H股挂牌的FIH手机事业群 1 000亿及鸿准、广宇、广辉、首利等子公司的营收,鸿海集团2004年度全年营收突破5 600亿大关,不但突破电子业界营收5 000亿的天险,也首次超越全球EMS第一厂伟创力(营收4 700亿),一跃成为EMS领域全球一哥。”

这是一场巨人间的较量。

富士康、伟创力、美商旭电在深圳都设有工厂,并且都在深圳宝安。深圳成为三巨头角力的一个战场。

首先败下阵来的是美商旭电。2004年其全球裁员的消息震惊业界。由于受到销售不佳、业务需求大幅下滑的影响,美商旭电精简全球共8 200位员工,同时调降财测。旭电董事长西村表示,在无法维持原有雇佣水准的前提下,裁员是遗憾且必然的措施。旭电除调降第三、第四季财测外,裁员 8 200人,约占全球总员工数79 000人的10%。

伟创力同样慑于富士康的追赶。 2004年6月,伟创力首席执行官马克斯旋风般访问台湾,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一再强调伟创力在手机制造方面的优势。他表示,伟创力在全球有2 500名手机研发人员,每年投资5亿美元扩充实力:其中1.5亿美元花在机构零组件上,1.5亿美元投在“全球运筹”上,其他则花在“增加产能”上。

马克斯试图阻截富士康在进入不久的手机代工领域的增长。

伟创力的公司总部设在美国,是一家为科技公司提供运营服务的全球性电子制造EMS服务供应商,在五大洲29个国家及地区开设有设计、工程、制造和物流等业务服务。公司拥有大约95 000名员工,2003财年的总收入为134亿美元。伟创力作为曾经排名世界第一的EMS供应商,能够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包括创新产品设计、测试方案、制造、IT专业技术以及物流服务。

无可奈何的是,2004年,伟创力终于失去了全球电子产品代工的第一把交椅,富士康坐上了全球代工大王的宝座。

压倒韩国LG和三星

2005年,富士康业绩显赫,各项排名名压群芳。

2005年台湾各大电子厂商营收陆续公布后,电子五强排名落定。

鸿海精密初估非合并营收可望以6 500亿~6 600亿元,稳居第一;广达则以4 032亿元居次;华硕初估约在3 500亿元,紧追其后;仁宝以2 209亿元排第四;明电则在1 500亿元左右。而品牌大厂宏,合并营收突破3 000亿,以3 168亿元可挤入前四名。

展望2006年度,其中鸿海、广达进入内定的“天险”数字,法人预估鸿海非合并营收上看9 000亿元新台币,合并营收上看1.2兆元,是第一家突破兆元大关的大厂。广达则在NB的大增长下,可望突破5 500亿元大关;华硕挑战5 000亿元关卡;仁宝则有机会挑战3 000亿元大关;明电在合并西门子之后,合并营收将出现大跃升。

台湾和韩国同为亚洲四小龙。有一个时期,台湾超过韩国,但近几年韩国超过了台湾。但在企业方面,富士康却让台湾企业界扬眉吐气。2005年,富士康营收超过了韩国LG和三星。

美国《商业周刊》每年都举行一次“全球 IT百强排名”评选。2003年,富士康排名第八;2004年排队名第四;2005年一跃成为“全球IT百强”第二名。

2005年,美国《商业周刊》公布全球百强IT企业排行,其中由拉丁美洲重量级的电信业者America Movil夺得冠军,排名第二至第五名的分别为富士康、LG电子、Google及三星。第六、第七名分别为苹果和戴尔。数家知名、具分量的IT业者受到价格竞争压力及市场需求下滑等因素的影响, 2005年均榜上无名,其中包括超微(AMD)、eBay等大企业。

国内企业之首

如果和国内电子信息企业比较,我们可更清晰、准确地了解富士康的规模。

2004年,富士康的合并营收为5 600亿新台币,2005年比上年增长63%,即9 128亿新台币,约为2 282亿元人民币,285亿美元。

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联想夺得第一名,它在收购IBM后,销售收入1 082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富士康是联想规模的两倍多。

深圳华为被公认为最成功的科技企业。华为和富士康都是1988年在深圳设厂的,现在两家企业比邻,中间只隔了一条梅观公路。2005年,华为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五,年销售收入469亿元。也就是说,富士康的规模接近于五个华为。

2006年,富士康增长劲头不减,仅富士康精密营收就达到330亿美元,其他子公司加起来,合并营收超过500亿美元。

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企业1 000强”中,富士康名列第三,紧跟在大庆油田和江苏省电力公司之后。而入选的富士康仅仅是描其深圳公司,即富士康精密。像中国一汽、上海大众、宝钢这些国内大企业都排在富士康之后。

2006年公布的2005年“中国企业1 000强”,富士康没有参与评选。第一名是宝钢集团,销售收入1 761亿元人民币,联想名列第六。如果富士康参加这次评选,相信,将高居榜首。

另一个对比坐标是,国家商务部的“中国大陆出口200强”中,从2002年起,富士康连年夺冠。

如果要建立一个国际坐标,2004年的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富士康名列第371位,2005年排第206位,前进了65位。

全球员工50万人

“一家企业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这是2006年4月27日《深圳商报》一篇关于富士康的报道的标题。

深圳龙华,过去是一个乡镇,现在叫办事处,但它的规模差不多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地级城市。而富士康则占据了龙华的近一半面积。

英国《星期日邮报》记者在关于“iPod之城”的报道中写道:“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拥有20万名员工,这座‘iPod之城’比英国纽卡斯尔的人口还要多。”

2007年初,富士康高层披露出来的数字是富士康大陆员工达到45万人。龙华之外,在深圳的西乡、黄田、观澜,富士康也有工厂,富士康在深圳的员工总数已经达到33万人;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从深圳迁徙的第二落脚点昆山,富士康员工也已达6万人;近几年分流到山东烟台、山西晋城、广东惠州等地的员工总数也已达到7万人。

2007年以来,富士康仍然大举招兵买马,在海内外进行扩张。年初,深圳龙华基地一次抽调干部3 000人支援烟台基地,而筹备多时的越南两个工厂也于5月1日开工,开工时员工人数达到两万。

1997年底,富士康达到17 000名员工。郭台铭说,10年后,富士康的员工可能会达到3万人。而事实是,10年后的现在,富士康的员工比他当年想象的超出了10多倍。

富士康自1988年投资大陆以来,不断扩充与完善布局,如今已创建了七大科技园,主要分布在大陆经济最活跃的华南、华东、华北等地区。这七大科技园分别为:

深圳龙华科技园:1996年6月6日启用。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准系统制造和系统组装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计算机、游戏机、服务器、主机版、网络配件、光通讯组件、液晶显示器、精密模等具的综合生产基地。跻身2003年度中国第三大工业企业的鸿富锦公司就座落在这里。

江苏昆山科技园:1993年开幕,1995年启用。1998年起稳居全球个人电脑连接器第—大厂。

杭州钱塘科技园:2003年3月启用。融研发、设计与生产为—体的无线通讯产业基地。主要生产小灵通手机。

北京科技园区:2000年开建,2002年投入运营。集团全球天线通讯事业总部,有效整合集团华南、华东地区的零组件制造能力,向客户指供从关键零组件到系统组装的全方位制造与客户服务。

山西太原科技园:2003年10月开建,2004年5月首期工程启用。是山西最大的引进外资项目,重点发展3C产品机构件、合金材料、精密模具、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烟台科技园:2004年开始进行投资设厂之前置筹备工作,现已建成山东半岛最大的3C科技产业基地,目前已有数万员工。

山西晋城工业园:由1994年创办的模具人才培训中心发展而来。集团模具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模具制造、3C产品机构件、光通讯元件生产基地。

上海松江科技园:集团大陆重要研发制造基地,主力耕耘PC产品和网络产品的机构件、半导体设备等。

2005年以来,富士康又在武汉、淮安、辽宁、河北投巨资建设生产基地。另外,富士康在美国、捷克、芬兰、墨西哥、巴西等国家也建有上千人的工厂。

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这个镜片的材质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它的加工精密度却是纳米级的,光洁度误差要小于5纳米,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是8万纳米,也就是说误差要小于头发丝的二万分之一。”

2006年10月,深圳第八届高交会上,富士康李军旗博士手中举着一片小小的手机照相机镜片向人们介绍他负责研制的SGT—n纳米级超精密加工机。千万不要小看这台纳米加工机,镜面光洁误差小于头发丝的二万分之一,打破的是日企技术垄断的格局。

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彩电制造大国,但是留意一下就会看到,数码相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这些办公自动化设备有97%以上由日本企业生产。佳能、理光、爱普生、富士施乐、奥林巴斯等企业也在中国深圳等地设有生产基地,且都是日本独资企业。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加工的精密度还不够,不能生产高精密度光电元器件。

生产镜片要先做模具,只有模具达到精密程度,生产出的镜片才能达到技术要求。SGT—n超级磨、车、削纳米级仪器就是制造镜片的纳米级模具的专用设备。这种设备全球没有几个公司能够生产,对中国是进行技术封锁的,这才使得精密光学元器件大多掌握在日本公司手中。比如数码相机镜头的最大厂商就是日本的HOYA公司。

李军旗介绍,纳米级模具制造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后来日本在民用领域领先使用,使得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等光机电一体化产品迅速普及。富士康采取软硬集成,材料、加工、测量、控制技术系统取优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开发出SGT—n超级磨、车、削纳米级仪器,占据了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技术和制造的制高点。

富士康已经将纳米级模具广泛应用在数码相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扫描仪、手机、汽车、医疗设备、镜头镜片、镜头球面、传感器、DVD读取器、滤波器等光机电一体化产品领域。

也许是由于2006年9月刚刚经历了所谓“血汗工厂”的媒体风波,富士康对高交会特别重视,隆重出场。展台上的大标语展现了展览的主题:“科技、自主、创新——富士康永远的承诺”和“扎根深圳的科技富士康”。

本届高交会,富士康重点向外界呈现企业所搭建的三大平台——科技创新的平台、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和跨领域科技整合的平台。其展馆主要分为“机器人与精密机械”、“半导体热传导技术与能源”、“先进纳米级制造技术”、“数字家庭多媒体”、“未来纳米技术”、“先进生产力”以及“知识产权成果展示”等七大展区。

通过展览,人们了解到富士康鲜为人知的科技成果。

1995年,富士康的专利申请量为270件,专利核准量为160件。截止2006年9月30日,富士康全球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32 400件,核准量17 250件。不到11年间,专利申请量增长118倍,核准量增长108倍。

2006年4月被全球顶级专利品质评鉴机构(IPIQ)专利积分卡评定为全球电子与仪器领域专利前三强。

在全球华人企业当中,富士康的专利申请和核准量也都名列第一。

2005年,富士康获大陆专利申请量第二名,专利核准量第一名,获台湾地区专利申请量和核准量双料冠军。

富士康以做电脑连接器起家,连接器专利已经累计达到8 000件。近年来,在一些新兴科技领域的专利也有了大量积累。热传导2 600件,纳米技术600件,网络通信400件,无线通信1 200件,平面显示3 000件,镜头模组900件,在3C领域也有大量的专利积累。

富士康副总何友成先生感叹说:“有人质疑,深圳实乃贸易、房地产和加工工业的繁荣之城,其他别无所长;更有人质疑,富士康乃加工工业的代表企业,其他胜长无多。此论之见偏与识谬,诚非三言两语可以导正,十年前的眼光看不透十年后的景观,是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今日深圳和今日富士康的景观,若非其建设事业的亲历者,不会有深切的感知。”

富士康做大做强,并不仅仅依靠大陆劳动力的低成本、靠拼劳动资本的优势所得,而是靠高科技的提升。富士康不仅是制造的富士康,也是高科技的富士康。

令人瞪目结舌的高速度

仰头看着富士康的销售收入每年直线上扬,确实让许多企业家瞪目结舌。人们无法想象,富士康为什么会保持这么长时间的高增长速度。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在台北建设部门登记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折合人了币7.5万元的资本额中,2.5万元是他的母亲给的。30年后,郭台铭成了台湾首富。

富士康的30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4年~1984年,生存阶段。苦苦挣扎,求的是生存,并没有什么建树,年销售收入不超过亿元新台币。

第二阶段:1984年~1995年,专注产品阶段。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建立专利系统,突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销售收入稳定在每年10亿元新台币左右,1995年,营销收入达到25亿元新台币。

第三阶段:1996年~1998年,产品逆向整合阶段。一地设计,台湾、大陆两地制造,亚洲、欧洲、美洲三区交货。1998年销售收入达到125亿元新台币,差不多每年都翻一番。

第四阶段:1999年~2001年,产品横向整合阶段。一地设计,三区制造,全球交货。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新台币。三年中增长率达到 100%。

第五阶段:2002年~2003年,产品多元整合阶段。两地设计,三区制造,全球弹性交货。两年中,销售收入从500亿元新台币超过1 000亿元新台币,也是成倍增长。

第六阶段:2004年至今,竞争力全面提升阶段。2005年,增长率仍然保持了63%的高速度。

富士康的高速成长是在最近这10年,从1995年的25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的4 00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增长了100多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50%以上。

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一个大企业能保持如此长时间的高速度增长。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