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9 惊蛰代表的什么精神 惊蛰的寓意是什么

惊蛰代表的什么精神 惊蛰的寓意是什么

惊蛰时节,春雷催耕。田间农民开始忙碌,都市里的打工人也要用拓荒牛精神“耕新”自己呀!

2023年3月6日,惊蛰。

这个时节,阳气生发,春雷响动,气温回升,春耕开始。田间农夫开始忙碌,城市里的“打工人”也全身心投入到新一年的奋斗中。

气候特点:升温进入“快车道”

“蛰”有小动物藏起来的意思,惊蛰时节,春雷响动,古代人们认为钻到土里过冬的动物,是被雷声震醒的, 所以叫惊蛰。

但真的是轰隆隆的雷声叫醒了世间万物吗?

其实不然。一般来说,“惊蛰始雷”只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气候比较吻合,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等地。根据我国常年惊蛰期间雷暴日数统计显示,江南大部、云南大部、贵州南部、重庆中部、华南北部等地惊蛰期间出现雷暴天气的日数平均在2天以上,而在湖南西部和东北部、江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惊蛰期间出现雷暴天气的日数平均超过3天。

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雷声一般在3月末甚至更晚时才出现。

所以说,雷的“闹钟”功能与布谷鸟的 “催耕”功能一样,都是人们丰富的联想。真正唤醒冬眠动物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

2月25日,天鹅在河北唐山市曹妃甸湿地水面上游弋。新华社发

2月27日,广州海珠湿地公园,紫荆花盛放,如云如霞。南都、N视频记者 邹卫 摄

惊蛰时节,气温开始回升,仿佛迈进升温“快车道”,连蹦带跳地往上蹿。据中国天气网数据,从春夏各节气之间的平均气温升幅来看,惊蛰较雨水节气升温幅度为3.23℃,在春季节气中位列第二;升幅最大的是春分节气,达3.48℃。

这个时候,要格外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此外,才从冬季的寒冷中舒缓过来,运动需要循序渐进,不宜太过激烈。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都是不错的选择。

2月18日,游客在江苏省第二十七届苏州太湖梅花节香雪海梅花盆景展上欣赏梅花。新华社发

民俗农事:耕种从此起

惊蛰,不仅唤醒了各种花鸟昆虫,也唤醒了农耕的人们。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是重要的农事节气,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北方冬小麦已全面返青,即将进入拔节孕穗期,油菜、果树陆续进入花期,蔬菜大面积育苗移栽。各种农活纷至沓来,人畜、机械都不能停歇了。

2月27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沿溪镇草坪村,大型拖拉机在翻耕整地。新华社发

2月28日,在贵州省榕江县车江坝区智慧育苗中心内,当地农民使用水肥一体自动喷淋机对辣椒苗进行喷淋。新华社发

除了春耕,人们还会在惊蛰蒙鼓皮、打小人、吃梨

古人认为,惊蛰是雷声引起的。他们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惊蛰时节,蛰伏的小动物都出来了,家中的爬虫走蚁四处觅食。所以古时在惊蛰这一天,人们会手持艾草,熏家中四角,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在民间一些地方,还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循。为何吃梨,也各有说法。有的地方认为,惊蛰时节,容易感冒咳嗽,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还有的说法是,“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好收成。

地标打卡:到这里感受“拓荒牛精神”

春雷催耕。不仅仅是农夫,生活在都市里的我们也开始了一年的“耕耘”,为家人、为梦想,努力打拼,以期年底有个好“收成”。

如果你还没进入拼搏的状态,小编推荐你打卡深圳拓荒牛雕塑,感受一下第一代深圳特区建设者们的拼搏进取精神。

这是一头健壮的牛,它头抵向地面,四脚用力后蹬,拉着身后一段腐朽树根,竭尽全力向前。

深圳“拓荒牛”雕像。新华社发

雕塑作者、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曾谈起这座雕塑的由来。

“1980年,特区成立之初,深圳市希望能在市委、市政府大院内建一座雕塑,体现特区精神,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当时有关部门找到了我。”

当时,就雕塑采用什么形象,有过一番争论。有人提议,用狮子,显示威严;有人提议,用大鹏鸟,既象征“鹏城”深圳,又寓意特区如大鹏展翅,一飞冲天;还有人说,做一个莲花喷水池,希望深圳“出淤泥而不染”。

这些提议都被一一否决了。最后,一个情景在潘鹤脑中一闪而过:特区里那些忙碌着的推土机、拖拉机、汽车和建设者不正像一群牛吗?

“改革开放、搞特区建设,深圳特区从无到有,要求我们这一代人奋斗到底,雕塑一个‘开荒牛’最合适不过了。”

潘鹤决定,牛的姿态不选择昂首挺胸,而是低着头,象征埋头苦干的精神。

1984年7月27日,重4吨、长5.6米、高2米、基座高1.2米,以花岗石磨光石片为底座的大型铜雕落成,立于深圳市委大院内。起初,雕塑取名“开荒牛”,但考虑到“将来开荒完了怎么办”,便以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定名为“孺子牛”。

1999年,深圳市将“孺子牛”铜雕整体迁到了大院门口的花坛上,并将办公大院围墙后退10米,便于市民参观。

如今,这座雕塑也成为深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如它所象征的“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精神,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中。

资料来源:中国天气网、南方日报

编辑:刘兰兰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