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1 1582年10月少了10天的真相 为什么1582年会少10天

1582年10月少了10天的真相 为什么1582年会少10天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79 夏亡之因

文/图/辑|寒山忆雪

话接上回,3590年前左右,夏王昊去世,夏王发即位。

夏王昊在位时,将都城迁回夏王都,帮助昆吾、韦、顾三国复国,并在王都东大门(今荥阳地区)修建了军事重镇——大师姑古城,全力应对商王国的威胁。但是如果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夏王昊在位只有3年,这么短的时间,他的努力又能有怎样的成效呢?

《竹书纪年》记载,在夏王昊去世的第二年,就发生了「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的盛况。

也就是说,经过夏王昊三年的努力,夺取了河济平原(帝丘)的商王国,并没有与东方的古东夷人结成联盟,四方的方国、部落依然臣服于夏王国,并在夏王发即位时,上演了诸侯来朝的盛况。

而根据各种史载传说的记载,商王国似乎也臣服了夏王国,成为夏的藩属,至少名义上是这样。

40多年后,商王国的军队西征夏王国,短短几年的时间便灭亡了夏,商族人的下七垣文化也迅速扩张到了洛阳盆地。也就是说,在没有阻挡或者阻挡无效的情况下,商王国不会无端停下他们远征的步伐。

而此时(昊、发在位时),商王国不仅停下了远征的步伐,还向夏王国低头称臣。我固然可以说,那是因为夏王国的重心回到了东方,商国畏于夏王国的实力,才向夏王国称臣,但更大的可能,是夏商两个正面交战,而且商国战败了。

我们可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从夏王昊、发的时代往后3200多年的明朝末年,已经臣服朝鲜、吞并漠南、正式称帝的清帝国,会仅仅因为畏于明帝国的强大,而在可能的和谈中,向明帝国称臣吗?

当然了,夏商这次最早的正面对战,只是根据形势的合理推测,没有考古证据和史载传说能够佐证,所以只是一种可能性。

不管如何,到夏王昊时期,夏王国的霸权地位依然还在,商国南下的势头被遏制住了。

但形势与之前还是不一样了。在此之前,夏王国周边并不存在一个实力与自己接近的方国,所以面对周边的方国,夏王国有绝对的优势。

而现在,夏王国依靠原有实力与霸权惯性,暂时遏制住了商国,但这种局面是脆弱的。一旦商国与其他方国形成结盟关系,夏强商弱的格局就会逆转。

而历史最终给商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公元前1582年前左右,在位七年的夏王发去世,他的儿子,时年二三十岁的夏王癸即位,这便是史载传说中著名的夏朝末代君主——桀。

按照史书记载的说法,夏王癸(桀)在位时,穷奢极欲,耗费民力修建宫室,不拿百姓当人,又频繁征伐四周的方国。总而言之,夏王癸各种作死,终于耗尽国力,被商国攻灭。

我们不能说这种说法是完全胡扯,但至少可以说,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举后世的例子就可以知道了。比如明朝末年的帝王崇祯皇帝,我们可以说他执政水平不行,但绝不能说他穷奢极欲吧,因为他可是出了名的勤俭之君。

而传说之所以将夏王癸描述成一个残暴的昏君,是后世史家的史观导致的。他们认为国家兴衰,系于君主一身,君主贤明则国家昌盛,国家衰亡则一定是因为君主昏庸或者残暴。这种史观明显忽略了外在因素,忽略了科技、环境、国家综合国力、政权运转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事实上,夏王国之所以被商王国攻灭,首先在于,商国经过先商时代(3900-3600年前之间)将近300年的经营,实力以及增长到与夏王国接近。将夏商的实力比喻成后世的南宋与蒙古,显然太夸张了,但把两者比喻成势均力敌的宋与辽,倒是比较贴切的。

其次在于,上古时代,并不是战国以后的中央集权社会,而是类似于欧洲中世纪层层封建和列国纷争的时代,夏王国充其量只是中原地区的霸主。在夏王国内部,夏王分封贵族管辖各个地区,在王国外部,各个方国与夏王国只是宗藩关系。

正因如此,夏王想要穷奢极欲,也没有这个基础,王国内部的贵族首先就不可能提供财力任由国王糟践。打个比方,就像西周的周厉王,还没有想要穷奢极欲,只是想封山禁泽,侵夺国人的财利,就被国人赶出王都了。

也正因如此,即便夏王没有穷奢极欲,只要四周的方国部落不再臣服于他,外敌就有可能凭借实力打败他。就像周朝的周幽王时期,诸侯们还没有不臣服,只是关键时刻袖手旁观,一个申国加犬戎,就要了西周的国命了。

相比周朝时,四方诸侯大部分都是周天子分封出去的贵族,至少还算是周王国的一部分,而夏王国四周的方国,就连夏王国的一部分都不算。他们只是夏王国的藩属,就像后世的朝鲜、越南对于中央之国来说一样。

朝鲜、越南起码与中央之国文化相似、关系密切,就像昆吾三国对于夏国来说一样。而夏王国的其他藩属,类似于明朝册封的女真各部长官、蒙古的顺义王那样,只是慑于中央之国强大的实力,才表面上臣服的。

所以,只要有任何机会,夏王国四周的方国,就会像明帝国的女真、蒙古那样,随时「反叛」。

事实上,夏王国就是亡于这样的「反叛」。

夏王国从少康到泄,用了150多年的时间打服了古东夷各部,又从不降到孔甲,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打服了晋陕北部的古戎狄各部。当夏王国将中枢迁回到夏王都时,距离最后一次远征东夷,已经有一百余年的时间了。东夷各部经过百年的恢复,重新拥有了与夏王国叫板的实力。

而当夏王国把目光转向东方,在西部投入的精力极大减少,西方新臣服的古戎狄各部,也会蠢蠢欲动,脱离夏王国的控制。

如果打个比方,夏王国周边时服时叛的方国,就如同晚明帝国境内征缴不尽的起义军,虽然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但给夏王国带来的效果却几乎一样,都是让中央之国疲于奔命。

而此时,在东方虎视眈眈的商王国,像极了后世在明帝国东北非虎视眈眈的后金汗国(清帝国)。

夏王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并非什么夏王残暴、昏庸、嗜酒之类的传说,而是亡于「内忧」和外患,虽然当时的「内忧」实质上是另一种外患。

那么,曾经强大而又傲视四方的夏王国,在末代夏王癸(桀)的手中,是如何在「内忧」(实为外患)和外患中疲于奔命,最终亡国的呢?

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