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8 抑郁测试心理测试免费版 心理疾病自测表免费

抑郁测试心理测试免费版 心理疾病自测表免费

在您读这篇文章以前,我必须承认一点,我只是一个对这个世界倾注了爱和好奇的马拉松业余运动员罢了。

机缘巧合之下,我读到了一本书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约翰·瑞迪所著的《运动改造大脑》,同时被他书中的所提及的理论深深吸引。

所以关于抑郁症,我也想说两句。

我最初了解抑郁症的时候,是从一名马拉松明星运动员——万科前副总裁毛大庆的故事里知道的。

众所周知,他是一名深度抑郁症患者,曾经一度需要靠药物才能够勉强维持健康的生活和每天2到3小时的睡眠,这其中的苦痛恐怕只有他本人才能说得清楚。

但是作为抑郁症患者,毛大庆同志是幸运的。

毛大庆是一个事业有成的成年人,这意味着他能够自主选择是否进行治疗。同时他拥有一颗不服输的心,这意味着他能够在没有获取到大量专业知识的时候,自主地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

那就是“运动改造大脑”。

在为数不多的抑郁症患者康复群体中,参加极限运动如马拉松运动、极限攀岩运动的人占了多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吗?

01.热门事件回顾

2023年2月23日,一条《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的新闻甚嚣尘上,引起了广泛网友的热议。

热议内容大概如下:

有的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

有的人认为:父母的认知太可笑了。

有的人则认为:在这个焦虑时代,人人都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随后,一条新闻又迅速霸榜——粉色头发女孩去世。

持续半年多被造黄色谣言的95后女孩郑灵华,最终于2023年1月23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生前,郑灵华仅因为染了粉色头发,而被捏造身份作假、学历作假,甚至是“陪酒女”,与爷爷的合照被污蔑为“老少恋”。

如果说那个被妈妈停掉抗抑郁药的女儿疾病本身的受害者,那么这个被被造黄色谣言的95后女孩郑灵华则是一头粉发引来了无妄之灾。

在这个竞争激烈,内卷严重的时代,Z代人(泛指95年后出生的一代人)已然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漩涡。

据悉,《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无独有偶,据研究统计,在美国每年有3000万人被确诊为焦虑症、抑郁症或者认知能力障碍等精神疾病,每17分钟就有1人选择自杀身亡。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精神六科病区(抑郁障碍病区)主任谭忠林表示“2018年以来每年来抑郁科就诊的都在增加其中低龄患病者越来越多小于15岁的就诊人次2018年3148位,2021年10613位。

这些数据可谓是触目惊心。

即使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数据,外加上社会媒体的广泛宣传,“抑郁症、焦虑症等属于疾病,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这样的概念依旧没办法被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可。

02.社会大多数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认知

虽然笔者有幸在这个行业内工作过一年,但是我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的训练,所以我能够理解大多数人的认知。

比如大多数患者的家属会认为患者四肢健全、衣食无忧,看着也不像是有病的样子,就是心思多,玻璃心,从而延误了病人的病情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客观来讲,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指责这些家属或者朋友亲人的无知和冷漠,毕竟对于这类病患,他们的表现在外人看来确实有点小题大做,无病呻吟的意思。

精神类疾病它没有具体的表现特征,也没有如新冠抗原测试一样显示出两条横杆就是阳了的科技检测标准,它也不像骨折,去影像科拍个片,每个人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

除了极个别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如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学教授能够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去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治疗以外,我们没有更加明确的指标特征告知大家,这个人生病了,需要大家的照顾和支持。

对于从60后、70后甚至80后的人而言,Z代人的动不动就崩溃,动不动就患上了精神疾病很容易被定义为:

“他就是懒。”

“他就是想多了。”

“他就是不想学习。”

“他就是不懂事。”

即使我们通过了大量的数据或者大量的案例去说服了家属让患者进行治疗,这类患者在家庭生活中极有可能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或者理解。甚至很多人一边接受治疗,一边会陷入“我是不是一个废人”的自我否定和自责情结中。

甚至有些人自己不说,他们的家人有意或者无意中也会透露出这样的信息。

所以,我们真的了解抑郁症吗?

03.人类的大脑实在是太复杂了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了解到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

但是,什么是抑郁症呢?

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

人们会发现有的人做生意被人骗了欠了几百万,人家依旧能够东山再起;有的人只是丢了2万块钱却抑郁成疾。

有的人父亲去世,母亲再嫁,无父无母依旧能够靠社会捐助取得傲人的成绩;有的人就是因为父母说了一句你再玩游戏我就不要你了,就要死要活。

同样是人,面对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认知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相差会如此之大。

难道,真的和网络上人们所说的一样,这是玄学,这是命运,或者这是遗传吗?

1965年,马萨诸塞洲心理健康中心的精神病学研究专家约瑟夫·希尔德克劳特(JoSeph Schildkraut)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的MHPG含量较低,提出了单胺假说,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三种神经递质的不足而造成的。自此以后,在精神学领域治理和研究抑郁症的方向都在试图逆转这种不足。

1996年,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以及海马体都与常人有着很大的区别,10名抑郁症患者和10名健康人进行测试,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缩小了15%。

20世纪90年度初,研究学者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发现某些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扫描照片上有几处小的亮斑,从而得出了,慢性抑郁症可能导致大脑思考区域的结构性损坏。

在抑郁症漫长的研究史中,我们发现,抑郁症或者其他精神类疾病并不是心理问题,而是脑部神经元功能缺失导致的。

人类的大脑由1000亿个类型各异的神经元组成,而神经元间通过数百种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以此控制我们的思想的行为。

抑郁症则是由于大脑发育过程中,由于外在或者内在的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功能缺失而引发的情绪状态的休眠。而失控的大脑活动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

主要表现为:感到空虚、无助和绝望,影响学习、注意力和生活的精力等等,更有甚者关闭了睡欲、食欲、性欲甚至是照顾自己的天性。

简单来说,他们的脑部神经元“罢工”了。

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一点,那么病人或者患者应该能够更加科学地建立起“是病就必须得治”的概率,消除患者或者家属的病耻感,并且以积极的心态去唤醒患者对生活的热爱。

04.抑郁症真的可控吗?

和大多数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或者家属的担忧一样,他们大多数人认为抑郁症是绝症,是需要进行终身治疗的。

而我们从书中,从杂志中所获悉的抑郁症康复案例,在现实社会中就如同鬼一样,都听说过,但是都没见过。

从理论上来讲,抑郁症是可控的。

比如我们最常见到的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产妇至分娩后出现的抑郁障碍。其表现与其他抑郁障碍相同,严重时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顾婴儿的能力,悲观绝望,自伤自杀。

此外,还有女性更年期躁郁症。

我们都听说过,但是我们也知道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合理的引导,这些情况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我曾经刷到过这样一则短视频,短视频的大致内容是运动后进行高强度的智力水平的训练有助于人类大脑生长出新的神经元。

如果我说这个理论在2000年就被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并通过这一发现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奖。

这个理论用神经学家的术语叫做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ty),也就是,理论证明不断重复激活或者练习,能让大脑内突触(也就是神经元分支的连接点)自发肿胀,建立更强的连接,生长出新的分支。

也就是神经元的损伤,并不是不可逆的。

理论上来说,神经元的损伤和人类骨折一样,我们通过合理的治疗手段的介入,是可以促使它再次生长的。

这就是为什么人的大脑越用越灵光的原因。

05.让沉睡的大脑,从冬眠中醒来

了解抑郁症治疗,我们就不得不了解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几种药物。

依地普仑(Lexapro),服用后,患者产生了对一切事情麻木的感觉。

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为百忧解)这类血清素药物来帮助人们改善失控的大脑活动,它是第一种能够改善单一神经递质失衡的抗抑郁药物,同时也是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药物的鼻祖。氟西汀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消极情绪,而且能够增强自尊,实际上缺乏自尊也是抑郁症的一个典型特征。

而这些药物主要改善的是患者身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或者三种神经递质。

这时候,很多神经学家们便提出了一个概念:《通过运动征服抑郁和焦虑》(Conquering Depression and Anxiety Exercise)、《运动起来:主动应对,战胜焦虑》(2001年勒杜克斯和杰克·戈尔曼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中共同发表论文)以及我手头上正在翻阅的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约翰·瑞迪所著的《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

《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中提出:

1.长跑1600米与服用极小剂量的百忧解和极小剂量的利他林一样,因为运动与这些药物一样,提高了人类大脑神经递质的水平。

2.塑造肌肉的方法就是让肌肉疲劳后再休息。同样的模式也适用于神经细胞:轻微的压力可以激活神经元内在的修复和恢复机制。

一味的堕落或者放纵对于疾病的康复的绝对是有害无利的。

用科学方法来解释:就是抑郁症患者自身的神经元中的某些物质本来就比一般人要少,一味的依靠药物供给,也就是外力的作用而已。

而放纵和堕落只会让这些物质越来越少,很多人在消极治疗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药越吃越多,作用越来越小的情况。

你要知道能救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人要相信自己,甚至坚信自己的力量。无论引发抑郁和焦虑的是怎样的危险或困难,都应以“做点什么”来应对,而不是被动担忧。

压力是必要的,没有好坏。

你选择处理压力的方式和意识不仅能改变你的感觉,还能改变你的大脑。

关键是控制。

像大多数精神问题一样,慢性压力是由于大脑被同一种情绪模式支配,通常以悲观、恐惧或者回避为特征。

战斗或者逃跑,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时刻,你一定要比任何人都要相信你自己,包括你的父母,甚至你的朋友或者爱人。

这个认知一定会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比如粉色头发的95后女孩郑灵华,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网上的喷子去缠斗,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自杀。

她忘记了一件事,人性是幽暗的,你越是去回应这样的评论,传播这样评论的人就会越兴奋。

你是怎样的人,你自己难道不清楚吗?

这时候就算是你的父母站出来指责你,我们都应该勇敢大胆地说,我是怎样的人,我自己心里有数。

而不是盲目地去争辩,消耗自己的精力。

不要以为这些事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也不要认为我只要不染粉色头发就好。

清华大学一个男学生,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女生的屁股,女生拿着手机一顿猛拍,直接该学生成为了全校闻名的性骚扰变态,导致了其社会性死亡,从而染上抑郁症。

这样的事情无时无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这个时候,依靠药物治疗不是一种罪孽和软弱的表现。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约翰·瑞迪曾经收治过一个恐惧症患者,他首次发病的时候才6岁,后来应为考学压力他的病情越发严重,他每次跑步的时候都担心自己会突发心脏病去世并且无人发现,约翰·瑞迪使用了药物左洛复(Zoloft)进行了辅佐治疗。

药物不见得能一劳永逸,服用一颗药丸并不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药物控制是必要的,然而辅佐以运动,能让患者意识到他们可以选择另一种健康的未来生活。

据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阻止杏仁核的失控运作,阻止它不断强化周围事物充满危险的想法。力量训练则可以增强人对自我的掌控能力和建立“我很强大”的信心。

这也就是为什么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者,往往很少有人感到抑郁,即使他们面临的生存危机更加严峻。

我曾经听过一句无比励志的话,我们是在和基因作斗争。不断挑战你的头脑,提高或者保持你的认知水平,拥有睿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最后,有一段话我献给所有的抑郁症患者,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的救自己于水火,让沉睡的大脑从冬眠中醒来,拿回自己对人生的主动权。

写在最后的话:文中关于运动与神经元的阐述均来自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约翰·瑞迪所著的《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诚如文章开头所述,我只是一个业余的马拉松爱好者,由于热爱跑步,所以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还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抑郁症,同时也能给更多的人传递关于“抑郁症”的正确价值观。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