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9 美国陆军信条 美国陆军实力

美国陆军信条 美国陆军实力

在豆瓣高分电影Top250的片子里面,克里斯托弗·诺兰以7部影片在榜,和宫崎骏并列第一,这次的新作《信条》同样是未映先热,即使在开学档上线,大家的关注度仍然非常之高。

如果你还没看信条,或者一刷过后意犹未尽还想去重刷的,不妨先了解这些点,带着它们去感受电影。

01 关于时间

从早期的作品《记忆碎片》中把时间线切碎交叉,到《盗梦空间》中通过梦境做到延长现实时间,《星际穿越》中引入时间流速和五维空间的概念、《敦刻尔克》把海陆空三条不同的时间线交叉并行剪辑,“时间”一直是诺兰电影喜爱表达的主题。

在他的电影里,时间不是正常的规律地呈现本来的面貌,他打破了我们熟知的时间规律,重新塑造出诺兰独有的电影“时间观”。而这次《信条》则是建立在“时空逆行”这样的一个概念下。

恰逢在《信条》上映前,《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两部影片8月份先后在国内院线重映,可以说为观众9月观看《信条》重新打了个基础。在电影中也有一些小细节,致敬了自己《盗梦空间》中的场景。

02 TENET 回文

片名TENET,是一个很明显的回文结构单词,取自庞贝古城遗址的一块石碑遗迹,石碑上有一组拉丁文单词: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

这组单词非常有意思,无论是左右上下还是倾斜,都能组成来回文。同时,这五个单词在影片里也对应了不同的角色和关键元素,设计可谓十分巧妙。

03 祖父悖论(祖母悖论)

关于有名的“祖父悖论”,相信热爱时空题材作品的同学一定有了解:假如一个人穿越回到过去,在自己父亲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杀死,那么这个人还将存在吗?

同时,这个动作也会产生一个矛盾的问题:他回到过去杀了他年轻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不会有这个人,那么是谁杀了这个祖父呢?

针对这个矛盾,也有人提出“平行宇宙理论”,即当这个人杀掉祖父的时候,随即出现一个新的平行宇宙,与原来的宇宙互不干涉,在这个宇宙中,已发生的事情就是已发生,无法改变。

《信条》中也有这样一句台词多次出现,也是时间逆转的原则:What happened, happened。但《信条》是否也认可“平行宇宙理论”,并无明确给出答案。

04 熵的概念

熵,一种物理学概念,是经典热力学中的概念,衡量的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熵越高,说明系统越混乱,反之则越有序。物理学定律中,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无法自发地趋于有序,因为熵值会不断增加。

如今,“反熵”已经成为了一个哲学概念。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大自然会由有序变为无序,即熵会不断增加。与之相反,生物会吸收环境中的功,而减少自身的熵,因而变得有序。

《信条》中未来的人类找到了一种方法进行熵增熵减的切换,从而使人、物体甚至空间,进行时间逆行,回流到过去。

需要注意的是,时空逆转并非单纯地回到过去。与直接穿越回到过去不同,时空逆转需要倒流经历一遍同样的时间,即,如果你要回流到1年前的时间点做某件事,那么你需要倒流着生活1年,回到1年前的那个节点,完成之后再逆转回来。

05 莫斯科大剧院恐怖袭击

2002年10月23日,40多名车臣绑匪闯入一座位于莫斯科东南区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剧院,胁持文化宫内的850多名人质,要求俄罗斯军队撤出车臣。

经过连续几天的谈判后,俄国军方采取了一个极具争议的作战手法,他们以秘密化学气体麻醉了剧院表演厅内的所有人,再一举进入将车臣绑匪歼灭,事件最终导致39名恐怖分子被击毙,但同时造成了至少129名人质因为俄罗斯军队的麻醉气体而死亡,这也是这一作战手法备受争议的原因。

《信条》开头的基辅歌剧院片段,也是基于这一事件的改编。

06 曼哈顿计划

影片中印度女军火商普利亚提到的“曼哈顿计划”,即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的原子弹研制计划。

该工程由罗伯特·奥本海默(当时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领导研发,历时3年,共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胖子”和“小男孩”。

但在“胖子”和“小男孩”分别投掷到长崎和广岛之后,奥本海默陷入了巨大的自责当中,他心中浮起了“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的感觉,觉得自己亲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对战争中惨剧的自责以及对人类前景的恐惧和担忧笼罩了他。

《守望者》中的曼哈顿博士的命名,也正是对曼哈顿计划的引用。

07 钳形战术

电影中提到的时间钳形战术,是化用了军事中战术中一种重要战术“钳形攻势”。“钳形攻势”将己方军队分成两路,于两个方向向敌方进攻。迫使敌方拉长战线,两面作战,避免“利剑攻势”所可能带来的阻力和 损伤。

从军事地图上来看,钳形攻势宛若一只巨蟹的利钳,凶狠的朝敌方咽部钳去。 钳形攻势的优势还体现在分散了我方兵力,比起“利剑攻势”来说大大减少了敌方单次攻击所造成的伤害。但其劣势更加明显:钳形攻势一般需要大量军队参与,分散的兵力又增加了被围歼的危险。

08 观影视角

不知道看过电影的同学有没有留意到,电影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男主角的名字。

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男主角,在演职员表上就叫“the protagonist”(意思是主角)。这里我体会到的有两重含义,一是主角在电影中的视角就是观众的视角,观众实际上是跟着主角的视角去了解诺兰搭建的这个精巧有趣的电影世界;二是呼应了主角在电影接近结尾时说的一段话,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曾经差点毁灭又被拯救,英雄不需要姓名。

09 硬核拍摄

即使内核里时空逆转这个概念以及电影细节可能需要思考理解,诺兰在视觉听觉上也打造了一个超级盛宴,全片辗转7个国家取景拍摄,共耗资超过2亿美元。

为了营造真实感,诺兰毫不吝啬于各种场景的搭建。

基辅剧院的场景,剧组来到位于爱沙尼亚塔林的庞大场馆Linnahall拍摄,重修了废弃十年的大剧院;奥斯陆机场飞机撞毁的场景中,诺兰买下了一架真正的退役波音747飞机并真的进行炸毁;高速公路的追车片段,剧组封锁一条六道高速公路的八公里路段进行拍摄。

每次看完诺兰的电影,总会猜想他下一步准备怎么拍怎么玩,而这次《信条》像一座冰山,是观影过程最让我困惑,但在事后回想和看各种解说时又觉得最过瘾的一部,巨大的部分正隐藏在我们所看不到的海面之下。

在诺兰过往的电影中,他往往借由角色的台词把电影的背景原理讲述给观众。

在《盗梦空间》中,借由柯布对造梦师阿德里安教导,将“盗梦”的过程具体呈现给观众,也让观众知道了“造梦也不能违背牛顿定律”的规则;在《星际穿越》中,也借布兰德教授向男主角讲述的场景,让观众了解引力如何造成的时间流速不同。

然而,这次在《信条》里,诺兰不再试图做过多的讲解了,因此也有很多人开玩笑说,看《信条》仿佛是去裸考。

在男主角从女科学家劳拉那里第一次接触了“逆向物质”时并不理解,女科学家只回答了一句“别试着理解,去感受。”在凯特向尼尔询问他们所说的时间逆转到底是怎么回事时,尼尔刚说了一句“让我从最基本的物理学定义讲起,”当你正准备认真听讲时,画面戛然而止,切换到另一个镜头。

诺兰正是用这些台词告诉观众,这次我不会直接告诉你们答案了,但你们可以自己理解,自己寻找,自己感受。

如果你不能理解,那么试着感受就行了。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