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3 玛雅作品转载 作品转载玛雅maya页7

玛雅作品转载 作品转载玛雅maya页7

当玛雅文明大规模濒于崩溃之际,位于危地马拉霍穆尔河岸的纳库姆玛雅城却迎来了自己的繁荣时期,是什么让这里成为玛雅文明的例外?波兰考古学家在纳库姆玛雅城遗址的发现,将带我们一起探寻玛雅文明最后一丝余晖背后的隐秘时光。

纳库姆:玛雅遗珠

撰文/雅罗斯瓦夫·克斯泽库尔(Jaroslaw Zralka)

维斯瓦夫·科斯居尔(Wieslaw Koszkul)

供图、支持/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考古学研究所

↑ 玛雅纳库姆城掩映在危地马拉的热带雨林中,遗址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此为位于南部遗址西南角的金字塔建筑。

被遗的城池

曾经繁华一时的玛雅文明,为世人留下了上百座玛雅城。今天,它们分布于墨西哥中部高原、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地区。这些灿若星辰的城市曾谱写了玛雅文明从初生到衰落2500年的文明传奇,其中,位于危地马拉佩滕盆地的纳库姆玛雅城独树一帜。它兴起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个时期正是玛雅文明初生并开始定型的时期,迄今仍是玛雅文明中最少为人知的神秘阶段;而当纳库姆城在公元9世纪步入极端兴盛之时,其他的玛雅城却渐趋衰落,这就更为这座小城增添了几许与众不同的色彩。

↑ 位于危地马拉佩腾盆地的霍穆尔河河岸的独特位置,使纳库姆城拥有足够的水源和外界交流的孔道,这使它在其他玛雅文化面临崩溃之时依然挺立。

但对它的这份与众不同,人们的认识却姗姗来迟。1905年,一名法国旅行者首次发现了它并向外界报告了它的存在,这才引来了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Peabody)的工作人员为它绘制了详细的建筑地图。但很快,纳库姆又被人们遗忘了。这也不足为奇,毕竟有上百座玛雅城存在,人们的目光总是会先投向那些更为惹眼的遗存——相较于周边的玛雅城来说,纳库姆城规模不但较小,且长期被热带雨林的树丛覆盖,踪影难寻。

不过,暂时的冷落却也成为了纳库姆的幸运。疯狂的盗墓活动在危地马拉地区非常盛行,盗墓者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纳库姆周边另外两座规模更为宏伟的城——纳兰霍城(Naranjo)和亚希哈城(Yaxha)就惨遭盗墓者的蹂躏,仅仅在纳兰霍就发现超过200个盗坑,纳兰霍城几乎被翻了个底朝天。形势所迫,1989年危地马拉政府通过建立文化三角地带公园(Triángulo)将这三座邻近的玛雅城保护起来,盗墓行径才得到了有效遏制。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纳库姆城开始受到考古学家的研究性发掘和保护。

“结构99号”地下神灵与放血仪式

纳库姆城位于危地马拉佩滕盆地的霍穆尔(Holmul)河岸,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认为是它得以在玛雅文明大规模解体之际依然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霍穆尔河为纳库姆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以及通向外界的孔道。

纳库姆城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建筑遗址群,遗址之间有大约250米长的堤道相连。在古代玛雅,人们经常将活动的区域建在南部,特别是王族的居所和宫殿。为了将更大的惊喜留在后面,主持这次发掘的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考古学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们决定先发掘北部区域的遗址。正式的发掘始于2006年。

↑ 在纳库姆城周边,还有纳兰藿和亚希哈两座玛雅城。1989年,危地马拉政府为保护古迹不受盗墓者侵害,将三座城建成玛雅文化三角地带公园。

北部遗址的建筑由一些低矮的平台、几座大型建筑和一个金字塔-庙宇(被命名为金字塔X)围合成广场建筑群。其中,位于广场北部的建筑遗址,是规模最大且最为重要的一座,包括一个可以建起14个内室的宫殿平台、一个平顶的高高的建筑“结构99”、两座小型墓地。

发掘首先在“结构99”展开。乍看起来,“结构99”只是一个高约8米、顶部平整宽阔的平台。发掘后发现,平台上留下了三座金字塔的建筑废墟,这三座金字塔构成玛雅建筑群的一个典型样式——三位一体建筑群,即位于两翼的两座金字塔同中间较大的金字塔围建成直角。废墟中遗留下大量的陶器、斧头、矛头、雕像和其他工艺品,建筑大约属于玛雅文明古典终结期(约在公元9世纪?10世纪)。

↑ 纳库姆北部遗址结构99建筑顶部发现的完整陶罐,大约为公元9世纪。

为弄清这座建筑的来源以及它的内部结构,考古学家在“结构99”顶部打开了一个试坑(test-pit),直通“结构99”的底部。沿坑洞而下,可以看到距离塔顶下方约7米的位置有两个大规模的祭坑。这两个祭坑所在的空间,被命名为“结构99亚1”,有趣的是,这两个祭坑都位于亚1空间的中轴线上,时间也更古老,可追溯至玛雅文明前古典晚期(约在公元前1世纪?公元250年或者400年之间)。换言之,它们中至少有一个作为基础的埋葬坑在“结构99”建造之前就已经埋下了。

祭坑中出土颇丰:9枚代表玛雅神灵的泥制头像、2枚用于装饰的翡翠猴头像、若干陶盘、由人骨做成的垂饰、有两个孔的圆柱形管(很可能是用作蜂箱)。泥制头像尤其引人注目,它们很可能代表了下界的玛雅神灵。在古代玛雅人的时空观念中,宇宙被分为上中下三界:上界是诸神活动的舞台,只有在战争中阵亡的武士和在生育后代时死去的妇女才可进入;中界是地球,是神、人、动物共享的空间;下界则是孕育生殖力量的潮湿之地,同时也是腐朽和疾病共存的恐怖之所,自然死亡的人都会来到这里。下界中最令人生畏的神碉不外死亡之神,传说死亡神戴着一件具有治病功能的坚硬的圆领,圆领由一串串的“死亡之眼”做成。

↑ 纳库姆北部遗址结构99建筑中出土的翡翠猴头(左图)和代表玛雅神灵的泥质头像(右图)。翡翠被玛雅人视作黄金般珍贵,而泥质头像所代表的神灵是玛雅人独特宇宙观的生动写照。

此外,还发现了在某种仪式中被破坏的黄貂鱼脊骨,这种鱼脊骨带着锋利的刺,很可能用于埋葬祭品时由巫师或者统治者主导的放血仪式。

在整个中美洲,古代玛雅人坚持放血习俗长达一千多年之久。这一行为在玛雅人看来是为了履行他们与神之间的古老协定——神自愿将自己的鲜血滴在玉米上创造了人类,人则通过鲜血的献祭得以偿还神的神圣礼物。玛雅人意欲通过流血取悦神灵,从而确保象征生命之源的水能给他们的土地带来丰厚的收获,放血仪式实际上隐喻着降雨与农业之间的古老联系。也有研究表明,放血时人的身体会分泌出一种名为安道芬的激素,使人的头脑中产生奇妙幻影,玛雅人认为能够借此跨越宇宙各层间的界限,与众神交流。为了流血,玛雅统治者和他们的家人会用黑曜石刀、黄貂鱼刺或者尖骨头在自己身上制造伤口,男人通常多从阴茎,女人则多从舌头取血,他们偶尔也从耳垂、嘴唇或者脸颊放血,有时为了增大出血量,会用长而粗的绳子拉划伤口。放血仪式多在玛雅君主统治的重要场合中举行,如王储出生、王位继承、周年庆典,还有历法中的特殊日子。

金字塔X死亡仪典与部落球场

北部遗址里另一引人注目的遗址是金字塔-神庙X。庙宇位于金字塔的最上部,庙宇里有三间内室;金字塔的南北两边则各伸展出两排长长的台阶,犹如张开的翅膀。

庙宇中部的内室下方,发现了两座祭坑,第一个祭坑中没有陈设,建造的时间为玛雅古典文明终期(约在公元800年?950年间);另一个更靠近底部的祭坑,用大石头围成地窖,约建于玛雅古典文明早期(约在公元250年?600年间),祭坑中出土了陶器和玉珠。由于该祭坑位于金字塔较上层的位置,并采用石头围建墓室的方式,表明墓主人属于地位较高的人,很可能属于皇族成员。祭坑的附近,发现了一个小陶罐,罐中装着一具婴儿的尸骨。分析后得出,婴儿死亡的年龄大约在36个月。现在,已很难确定这个婴儿是死于墓主人死亡之后还是之前,同时也不排除作为人殉而用于墓主人葬仪的可能。

↑ 纳库姆北部遗址金字塔X出土的一具婴儿尸骨,尸骨装在小陶罐中,死亡时的年龄大约在36个月大。现已很难确定婴儿是死于墓主人死亡之后还是之前,同时也不排除作为人殉而用于墓主人葬仪的可能。

位于东部内室的地板上则散落了很多破碎的陶片,其中的一些碎片可拼接成一个玛雅太阳神基尼·阿奥(K’inich Ajaw)造型的香炉。研究发现,所有这些工艺品都是在放入庙宇前被仪式性地打破的,之后玛雅人将庙宇封闭起来,这个仪式大约发生在公元9世纪左右。相似的仪式(被称为“死亡仪典”)在不同的玛雅遗址当中都留下了痕迹,这个仪式标志着葬仪的最终完成,之后封闭的陵墓直到再次举行新的葬仪时才会开启。

↑ 纳库姆北部遗址金字塔X出土的玛雅太阳神基尼·阿奥造型的香炉复原,公元9世纪。据研究,这件香炉在放入庙宇前,曾用于葬仪,葬仪结束时将其打破,作为仪式结束的标志。

为了重建金字塔X的建筑历史,考古学家同样在其底部挖了两条通道。由此发现X是建基于另外一个可以追溯到玛雅前古典文明中期(约在公元前700年?公元前300年间)的建筑之上。这个建筑被我们称为X的亚结构1,也是一座金字塔,在其主要的或是西部的立面上建有楼梯,而它的南部和北部也各建有两条长长的台阶,与X的构造极为类似。这样的建筑群被称为E群建筑,其样式在很多前古典中期的玛雅遗址中十分常见,通常的基本格局恰如字母“E”:广场西侧建有一座金字塔,塔的四周各建有一个台阶,台阶分别指向四个不同方向,塔的东侧依次排列分建三座小神庙面朝该金字塔。E群建筑通常是举行政治和宗教活动的地点,有时也用作天文观察点:每当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太阳从东边升起之际,观察者站在广场西侧的金字塔上可以观察到太阳逐渐与东侧的一座小神庙相重合。

随着发掘的深入,在亚1结构南北两侧台阶之下还发现了一个纳库姆原始居民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700年间所建的巨大的制陶中心。这些陶器被叫做前曼姆时期的制品,以高质量闻名于世,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遍布玛雅低地文化,但它们的来源仍是一个未知之谜。这样看来,金字塔X最上层的结构及其相连的台阶大约建于公元前500年,它们建基于一个更为古老的前曼姆时期的文化遗迹之上,而前曼姆时期的人正是这个区域到来的第一批玛雅人。

↑ 此次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庭院1东部的金字塔14和金字塔15,此种建筑样式被称为“东部神殿建筑”,其金字塔中通常有玛雅高等级王族和统治者的墓葬。发掘证实了此种推测,尤其是金字塔15是整个危地马拉玛雅文化三角公园中发现的第一个未经系统性盗取的皇家墓葬,极为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金字塔X的南部台阶之东,有一个与之平行且形状类似的建筑结构,两者组成的形状看起来像是玛雅的部落球场。典型的玛雅部落球场由两座带有倾斜围墙的长长的台阶相围而成,玛雅人在这个被围起来的小小的空间中开展球类比赛。比赛规定将一个固体的橡胶球投入高悬于球场墙壁的环中为胜,输者将用自己的生命向神献祭。玛雅的球赛具有浓厚的宗教性,关系到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在玛雅的创世神话中,出现过两对善于玩球的双胞胎英雄,他们在中界玩球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引起了下界死神的注意,并借球赛的方式与死神展开较量。球场因而在玛雅人的观念中被视为中界世界与下界世界之间的入口,而球赛则再现了玛雅祖先战胜死神的英勇场景。这个古老的球场大约建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它是纳库姆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球场,也是危地马拉北部所知的此类建筑最古老的发现。

金字塔15玛雅皇家墓地

从用于放血仪式的鱼脊骨、用于葬仪的香炉,到用作天文观察的E型建筑和进行足球比赛的部落球场,北部遗址似乎更多地展示了玛雅人的公共生活。而比北部遗址更加复杂和繁密的南部遗址会不会有更惊人的发现?在更早的一个危地马拉文化三角公园发掘项目中,南部遗址已多有发掘,除了位于广场1东部两座较小的金字塔14和金字塔15。或许是这两座金字塔的外观已经几乎无法辨认,上面被树丛覆盖着,杂乱无章,与周围建筑相比规模也并不庞大之故,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但对于玛雅考古中“东部神殿建筑”的已有认识再次提醒我们,这个毫不起眼的地方很可能有一座皇家墓室。根据玛雅遗址以往的发掘经验,高等级王族和统治者的墓地通常位于广场或庭院东部的金字塔内部。这样的建筑样式,被称为玛雅 “东部神殿建筑”。古代玛雅人认为,东部是太阳历经晚间黑暗的地下世界旅行之后的复兴与重生之地;因而东部神殿的建筑常用来举行宗教仪式和王族成员的葬仪。这一概念最先由考古学家Marshall Becker在1960年代发掘玛雅文明的中心城市位于危地马拉北部的蒂卡尔时提出,多年的考古发现一再对此假设作出了证明。

↑ 考古学家在金字塔15的东部墓室中进行发掘,墓室地板上发现了两个专属的陪葬坑11和12。

发掘先从金字塔15开始,第一块覆盖金字塔15的墓室石板材揭开后,发现了一些容器、一架骨架遗骸以及上百件玉制装饰品。这令人非常兴奋,这些发现证明这座墓没有被盗过,虽然在金字塔的东边发现了两座盗墓者挖出的坑,但盗墓者刚触及墓地的时候就放弃了发掘。

遗憾的是,这座墓地里的死者骨架损毁非常严重,几乎被钻到墓室中的动物啃食殆尽,从墓室里留下的小动物尸体来看,很可能是老鼠所为。这样一来,便无法辨认死者的性别,通过对死者所剩骨头的分析,唯一可以推测的是,死者的年龄大约在35?45岁之间。

↑ 陪葬坑12内发现了九把燧石刀,为玛雅文化古典期晚期,有些刀上涂上了蓝色,很可能用于玛雅的宗教仪式。

但是那些不易腐毁的陪葬品却透露出了墓主人生前的荣耀。在死者的胸部周围,发现了一块玉制胸饰以及将近460颗玉和贝壳制成的珠子。对于玛雅人来说,玉是最为珍贵的一种石头,研究者经常将之称为“玛雅黄金”,可见这位墓主人生前一定是个贵族甚至是位统治者。这件玉制胸饰长10.6cm、宽4.9cm,形似贝壳。胸像的一面雕刻了一名男性的脸像,另一面刻有一排象形文字。经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玛雅文化研究专家西蒙?马丁先生的辨认,这排象形文字的第一个字与这件珠宝或者胸像自身有关,意思是“胸饰”,这非常有趣,因为很少有工艺品会有自己的名字。第二个和第三个字连起来的意思是“象征符号”。第四个字很可能是一个玛雅城市的名字或亚希哈城国王的名字和贵族头衔。最后一个字,是一个未知的统治者的名字,可以译为Ixim Chan或者“玉米神—蛇”。事实上,亚希哈城就位于纳库姆南部12公里远的地方,如果推测无误,纳库姆很可能曾经是亚希哈王国的一个部分,所以他们会使用相同的符号;也有可能纳库姆的贵族来自于亚希哈,这枚胸像是亚希哈国王的馈赠,要么就是与亚希哈城争战后得到的战利品。总之,它可是纳库姆贵族的传家宝,因为这枚胸像制成的时间是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而墓室的建造年代则晚至7世纪到8世纪。

↑ 金字塔15上部墓室中一具尸骨胸部周围所发现的玉质胸饰,长10.6cm、宽4.9cm,形似贝壳,制成的时间约在公元3?5世纪,推测是纳库姆贵族的传家宝(图1)。胸饰的一面雕刻有男性的脸像(图2);另一面刻有5个玛雅象形文字(图3):第一个字意思是“胸饰”,第二和第三个字连起来表示“象征符号”,第四个字可能是某玛雅城的名字或亚希哈城国王的名字和头衔,第五个字是一个未知的统治者的名字,可译为Ixim Chan或“玉米神-蛇”。

除此之外,墓室里还发现了一些容器。最为特别的是一个盘子,直径将近40cm,盘中绘制着舞蹈中的玉米神。舞蹈对于古代玛雅人并非一种娱乐形式,而是表达其宗教信仰的重要方式。身穿各式服装的表演者通过扮演不同的神灵,再现玛雅的创世故事,以此加强与诸神和祖先的联系。玛雅工艺品中就经常有描绘国王、祭司、贵族和武士在宗教仪式中起舞的形象。玉米是玛雅人最早的主要食物,玉米神则是玛雅最重要的神灵之一,盘子中所出现的舞蹈即为典型的“蒂卡尔舞”:舞者抬起膝盖微弯的左腿,张开左臂将腰带挥舞出去,右手立掌于前。迄今为止,在正式的考古发掘中,这样形制保存完整且绘制相同主题的盘子只发现了5件,其他类似的20件盘子是被盗墓者找到的,它们被发现的地点仍然未知。

↑ 金字塔15中所发现的陶盘,直径38.2cm,盘中绘制着跳着名为“蒂卡尔”舞的玉米神。这样形制保存完整且绘制相同主题的盘子在所有玛雅遗址的正式考古发掘中只发现了5件,因而极为珍贵。

这座墓葬是在纳库姆发现的第一座皇家墓葬,也是在整个危地马拉文化三角公园(Triángulo)地区发现的第一个未经盗取的皇家墓葬。考虑到几个世纪以来,大部分的墓葬都已经被盗墓者系统性地盗取,这样的发现是非常罕见的。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个墓室的东边还有一个墓室,在这个东部墓室的周围甚至发现了两个专属的陪葬坑,这就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被埋葬的死者应该是纳库姆最高统治者之一。其中一个陪葬坑内,发现了九把燧石刀,不少于四把被涂成蓝色,这些刀具很可能在仪式中使用过。玛雅人推崇和喜爱蓝色,他们将蓝色同其宗教中的雨神联系在一起,在祭神求雨时,会将作为祭品的人和物都染成蓝色,然后扔进称为“圣井”的祭祀池中;在玛雅人的壁画和其他物品上,也都发现过这种蓝色染料。

↑ 金字塔15底部的另一个更早期墓室中所发现的成年女性尸骨,其头骨被放在一个绘制了图案的大腕中,由另一个绘制了图案的容器所覆盖。埋葬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3世纪之间,属于玛雅文化古典期的早期。

不仅如此,金字塔15的墓室地板上有长长的裂缝,表明这个内室之下可能还有其他内室的存在(墓室或者陪葬堆)!在全面检查了整个金字塔之后,考古学家在墓室的地板下挖一个试坑,一直通到这个结构的底部。在离这个地板几米深的地方,果然发现了一个更早期的庙宇内室的遗迹——残缺的墙壁与入口,被称之为墓室2。墓室里有一具成年女性的尸骨,女人的头骨被放在一个绘制了图案的大碗中,为另一个有彩绘的容器所覆盖。埋葬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世纪到3世纪之间(也叫做古典期早期)。墓室的本土化特征以及大量的埋葬品表明死者属于当地的贵族家庭。

将两个墓室联系起来看,对于死者表达敬意的传统在玛雅文化中十分悠久,在东部神圣建筑中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传统从公元1世纪的玛雅文明古典期早期一直延续到大约公元10世纪的古典期终结期。

金字塔14巨神脚印、对水的崇拜和可可之杯

金字塔15的发掘令人振奋,其南边的金字塔14发掘成果则可圈可点。金字塔14中发现了三间大约有五米高的拱形内室,其中两间可能是用作宫殿或庙宇,另外一个用作墓室——它可能是作为皇室的墓地或者举办葬礼的小礼堂,皇室成员的遗体在正式下葬之前会暂时停放在这里。不幸的是,这个内室在前哥伦比亚时代被盗过。

内室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人的牙齿和从建筑墙面上脱落下的灰泥装饰浮雕碎片。在离地面较近的墙壁上,一个被部分保存下来的绘有红、黑、粉三色的建筑物装饰带若隐若现——保存下来的片段大约有一米高,隐约露出两个人物的脚(他们很可能是统治者或者玛雅传说《波波尔·乌》中玛雅玉米神的双胞胎儿子),以及属于巨型神或侏儒的巨大脚印。这条装饰带形成于玛雅古典期早期(约为公元2世纪?3世纪或公元4世纪?5世纪)。由于此时期在玛雅历史上少为人知,这些发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理解玛雅文化生成与定型的契机,并帮助我们做出更精确的历史分期。

↑ 金字塔14的墓室墙壁上遗留下一段约一米高的玛雅文明古典期早期的建筑装饰带,隐约可看到两组脚印:一组可能描绘的是统治者或玛雅玉米神的双胞胎儿子的脚印;一组可能是巨型神或侏儒的巨型脚印。

更为有趣的发现集中在金字塔14西部和北部墙体,在那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结构复杂的排水管道或排水沟,构造十分精巧。它可能是用于导出来自附近金字塔15的上层台阶的水源,但也有可能用于宗教仪式。这个发现是非常罕见的,在玛雅文化中至今别无此类。建立排水沟可能与某种崇拜水的景观有关(很可能统治者本身也参与其间),人们只要聚集在广场1的附近就能观察到这种景观。

↑ 考古学家在金字塔14西部和北部墙体发现了一个结构复杂的排水管道或排水沟,它可能是用于导出来自附近金字塔15的上层台阶的水源,也有可能是用于宗教仪式。这个发现非常罕见,在玛雅文化遗址中至今别无此类。

金字塔14中也发现了很多美丽的陶器。其中一个陶器的碎片绘有彩色的象形文字,文中描绘这件陶器曾经被纳库姆的统治者或者最高级别的官员用来喝可可,而可可在当时是一种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饮品。玛雅人制作和使用巧克力的方式和现代人大不相同——当时的人们不是吃可可(巧克力),而是喝可可。他们将可可果收集起来,让它发酵、晒干,之后支起架子在火上烘烤,借此剥掉可可果的外壳,将里面的可可豆取出,并掺入水、辣椒、玉米粉和其他一些成分,使它成为一种糊状的饮料,再用杯子和壶等容器反复地倾倒,直到液体的表面出现一层厚厚的泡沫。这种可可饮料是一种带有辣味和苦味的液体,被称为“巧克力特尔”(Chocolatl)。为什么这种饮料不是甜味的呢?因为在当时的中美洲没有糖作为调味剂,而作为甜味剂的东西,可能就是一点儿蜂蜜和花蜜。

至今,纳库姆的发掘还在持续,相信未来会有新的发现展示出来,它们将会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于辉煌的古代玛雅文明——这个古代世界最为先进也最为神秘的文明之一种的已有认识。

>> End <<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4.02月刊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和互联网作者投稿,本站不享有任何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邮箱:11111111@.qq.com

作者: tige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标注